新闻回顾 在2025年深圳两会期间,AI(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教育成为政协委员们热议的焦点。深圳市政协委员黄鼎隆建议,推广“超级教师”项目,试点“AI教师+智能教学助手”模式,让AI承担基础知识讲解任务,教师专注个性化辅导和创新教学。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社会各领域形态,AI教师、虚拟教师也将不可避免地更加深度参与教育和课堂。
“人机共育”是大势所趋
□冯海燕
深圳市政协委员黄鼎隆提出的“超级教师”项目,不仅是技术赋能教育的探索,更是对教育本质与未来形态的深刻思考。AI时代来了,对于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各行各业来说,都可能迎来AI合作者。AI不是从天而降的入侵者,而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我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在笔者看来,AI教师来了,教师完全不必谈“机”色变。深圳试点的“AI教师+智能教学助手”模式,旨在让AI承担基础知识讲解任务,教师专注个性化辅导和创新教学。简单来说,那些标准化、重复性任务,由AI教师承担。在关爱学生、情感引导、培养学生创造力、塑造学生价值观等方面,教师当仁不让。AI教师不仅是教师的一个合作伙伴,还在不断敦促教师学习与掌握新的教育技术与方法。
AI教师的引入,将重构传统的“师—生”二元关系,形成“师—生—机”三元协同模式。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分工协同而非替代。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AI教师和学生三方在课堂环境中进行深层次合作与互动,AI也不仅仅是课堂中的辅助工具,而是成为教学伙伴。
要看到“人机共育”的积极意义。一段时间以来,从各地的实践来看,AI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师教学支持和学生个性化学习中,显示出强大的赋能潜力与创新活力,为缓解教师负担重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教师的精力与时间都是有限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有各种教科研任务、家校工作等,让许多教师忙得焦头烂额,只恨分身无术,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因材施教更是无从谈起。AI教师的加入,可以发挥其诸多优势,通过自动化批改作业、生成教学资源等功能,将教师从低效忙碌中解放出来,更加专注于教学设计和学生互动。
“人机共育”是大势所趋,教师要学会破除人机对立的思维定式,积极应对挑战,更新教育理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成长导师,不断完善新的教育模式下的各项专业技能,在技术洪流中锚定自己的坐标。
教师的育人主体性不会变
□古 敏
迅猛发展的AI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有了AI的加持,一些知识性、重复性的工作基本上可以“一键生成”。但无论技术如何强大,教师都必须抓牢育人的主动权,切莫让AI“喧宾夺主”。
教师从事的是一项极为复杂且充满人文关怀的事业,既要教书,更要育人。AI虽在某些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功能,但它终究不可能代替教师的育人作用。例如,智能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出其知识薄弱点并推送相应的学习资料,在提高学习效率上发挥作用。但在面对学生因考试失利而产生的沮丧情绪或是个人心理问题时,AI却无法给予温暖的安慰,更不可能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种时候,哪怕是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能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AI可以呈现多元观点,却无法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在算法推荐容易导致信息茧房的时代,教师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警惕技术对人的操控。
退一步讲,即便是纯粹技术层面的运用,如果没有教育者的妥善把舵,也极易陷入技术至上主义的泥淖。倘若任由技术异化风气流传,AI不仅难以服务于育人目标的达成,还会消解教育的价值。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容器。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可能会培养出知识丰富但情感冷漠、价值观迷茫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者通过长期与学生的相处、观察与交流,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细微变化,给予针对性的引导与鼓励。这种基于情感连接和深度理解的教育方式,是育人的灵魂所在,也是AI技术难以企及的。
AI时代,更要抓牢育人主动权。在积极拥抱AI技术、让AI赋能教师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与核心能力发展不能变。
拥抱新技术要 以人为本
□李 平
AI教师进入教室,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习场景从实景学习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学习环境从物理空间到将物理世界、数字世界融合再到元宇宙……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机共育”已成为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这场变革不仅重构了教学场景与师生关系,更对教育生态提出了系统性要求。
应对这场变革,需要多方协同、长期投入。一来离不开政策引领与生态构建;二来离不开资源投入与制度创新。未来的课堂将从“以教室为中心”转向“无边界学习”,通过虚拟课堂、跨校协作平台打破物理限制。对于学校而言,意味着教学场景与治理模式的重构,需要着手构建“人机协同”的教学生态,推进智能场景落地、跨学科融合等。
“人机协同”模式下,提升教师的AI素养与胜任力是关键。AI时代,需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思维及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积极探索在新技术支持下,如何帮助学生开展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在课堂中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培训,帮助教师学会驾驭AI工具,提升其数据解读、人机协作和情感计算等核心能力,促进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效率。当然,拥抱新技术需要以人为本,不能简单地为了引入AI而引入,而是要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
此外,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要有效防范其潜在风险。AI技术的应用,还需明确技术伦理边界,如禁止滥用学生数据及算法监控等。各级政府、各级各类学校要注重数据管理,遵循透明、公平、不伤害和隐私保护等原则,建立智能技术产品的校园准入机制、规范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场景、保障学生隐私与数据安全。
AI教师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撬动教育回归本质的杠杆——让教师更专注“育人”,让学生更自由“成长”。正如黄鼎隆所倡导的,应大力抢抓人工智能技术赋予教育的历史机遇。唯有以技术为翼、以人文为锚,方能实现“有温度的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