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充分理解和利用相关心理效应,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和效率。
□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张林华
心理效应是人、物、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的经验性规律总结。这些效应有助于人们认识自我、理解他人,从而促进健康生活。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导致理解困难、学习兴趣减退、成绩提升困难等。实际上,许多心理效应都与数学学习及解题过程紧密相关。通过充分理解和利用这些心理效应,教师可以识别并帮助学生克服常见的心理偏差,进而优化他们的学习方法,增强其学习兴趣和效率。
一、迁移效应
迁移效应描述的是先行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即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何影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通常被描述为“触类旁通”或“举一反三”。在学习活动中,迁移现象是常见的。例如,掌握英语的人在学法语时会感到较为容易;擅长拉二胡的人在转而学习弹三弦或拉小提琴时也会相对轻松,这些都是正迁移的例子。相对地,也存在一些相反的情况,比如学习汉语拼音有时会被某些英文字母的发音所干扰,这种现象被称为负迁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通过比较和辨析来帮助学生实现正迁移。例如,在立体几何中,许多结论和性质可以从平面几何中迁移过来。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在平面几何中,如果一个三角形内有一个内切圆,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其周长与内切圆半径乘积的一半。将这个结论迁移到立体几何中,就可以得到:如果一个三棱锥内有一个内切圆,那么这个三棱锥的体积等于其表面积与内切圆半径乘积的三分之一。
二、超限效应
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时,会引起心理上的极不耐烦或反抗,这种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当人接收到的信息超出了其能够自如控制的范围,就会发生“认知超载”(即大脑在当下能够处理的信息总量达到极限),这会直接导致挫败感的产生,并最终影响决策的形成。
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主要涉及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平行和垂直等关系。在这些关系中,线面垂直关系占据了核心地位。高考立体几何的大题往往呈现出“不正而正”的特点,图形看似有些歪斜,但学生需要从中找出“正”的因素来解题。因此,思考这些重点,找出图形中的线面垂直关系,是减少无关干扰、减轻思维负担的有效解题思路。为了降低认知超载现象的发生,采用“线面条件最少化”的方法是解决数学几何问题的一个策略。这意味着学生应该从简单入手,尽量减少解题所需的条件。具体来说,如果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重新画一个图,将暂时不需要的线条排除在新图之外,摒弃无用的条件,突出必要的条件。然后,根据题意逐步将其他线段添加到所画的图形中,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降低解题难度。
三、酝酿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难题,一开始可能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这时我们的思维就会进入酝酿阶段。有时候,当我们暂时放下问题去做其他事情时,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闪现,这就是酝酿效应在发挥作用,它让思维之花绽放,结出了答案之果。心理学家认为,在酝酿过程中,人的潜意识在推理,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重新组合。休息时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之前的心理紧张,忘记了那些导致僵局的错误思路,从而进入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在重大考试中,学生可以利用酝酿效应来解决难题。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可以不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答题,而是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首先尝试那些具有挑战性、自己很想解决的难题,在理解了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可能的解题思路后,不立即解答,而是先做其他题目,让潜意识继续工作,让问题在头脑中酝酿发酵。等到再次回到那道题时,自然就会有解题的思路。
四、布里丹毛驴效应
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常常会犹豫不决,这种现象被称为布里丹毛驴效应。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面对选择和挑战时,我们需要独立思考,果断列出影响因素并确定优先顺序,然后坚决执行,勇于接受可能的失败,以避免决策时的犹豫。高考数学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科目,题目难度较大,学会适当放弃是必要的。如果过于执着某一道题,可能会得不偿失。同时,放弃也可以避免对心理状态造成过大的影响。
心理效应在学习和考试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进步,还能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将心理学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其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