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2月21日 星期

探析智能制造专业思政育人新范式


●实施“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的双元制办学模式,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确立人才培养的新典范。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孙凌杰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培养能满足产业高端需求的国际通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学院遵循“师法德国双元制,打造中国高标准”的办学理念,建立了以学习工厂运行模式为核心的多元协同育人机制。这一机制的目标是培育具备深厚理论基础、精湛专业技能、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有效解决企业“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的用人需求。

一、构建多元育人机制

学院依据“源于产业、依托产业、服务产业”的专业建设思路,针对台州地区智能制造人才的紧缺需求,采用德国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这样做旨在建设与台州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联合德国bbw教育集团、银轮股份、水晶光电等企业,成立了联合产业学院——企领学院。企领学院采用“管委会+运营学院”双层管理,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学年主要在学校学习型工厂进行学习,最后一年则在企业学习型工厂学习。企领学院借鉴德国莱比锡工商业联合会的标准,在校内基地和企业车间打造了“双学习工厂”。通过融合上市公司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双学习工厂”创生了“知岗、跟岗、顶岗”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学校、企业、外部等多方优势互补的多元协同育人新机制。

二、构建思政教学体系

(一)建立专业群课程思政标准体系

学院以学习型工厂教学要求为引领,围绕智能制造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参考德国莱比锡工商业联合会的框架教学计划和培训条例,与企领学院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了以项目为载体、成果为导向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学院融入了宏观层面的国家大事、中观层面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微观层面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元素,形成课程标准。

(二)明确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结合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宗旨,秉承服务民营经济、面向产城融合、精于台州制造的办学定位,机电一体化专业紧密对接区域支柱产业制造装备类人才岗位需求。学院构建了以弘扬“平凡岗位、大有可为”的劳模精神,培养“创新创效、知行合一”的劳动精神,造就“精益求精、精诚合作”的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制造装备行业价值观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

三、“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双驱动

学院依托企领学院校企“双学习工厂”平台,多级联动,上下游企业联通,推动“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学院一方面以企领学院为主体,遵循“产教融合、多师混编、协同育人”的理念,邀请企业党员技术骨干和校内党员教师组成“匠师协同”的职业教育教学团队,以党建为引领,把牢学生成人成才价值取向,实现校企合作生态圈三赢,学生赢得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和发展通道,学校赢得高质量的教学实践体系,企业赢得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另一方面校企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实践能力与职业岗位对接,构建“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就业实习实训与职场适应”一体化培养体系,开设“就业大讲堂”,为学生提供全程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就业、生涯指导服务套餐。此外,学校还与德国莱比锡工商业联合会认证的学习型工厂企业合作,实现产业进校园、文化进课堂,建立企业奖助学金池,为学生精准就业提供便利,以企领学院合作企业为基点,以技术链上下游企业为主线,打通学生就业、晋升多元渠道。

目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在智能制造专业群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上已取得显著成效,在教育教学探索实践中树立了“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的双元制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典范,为智能制造行业、区域经济及社会服务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