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资源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上好、上活思政课的有力保证。
□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 莫 岚
当前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和鲜活,导致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中小学思政课应致力于挖掘本土资源,以此推动思政课的深入发展。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持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厚植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怀,使他们主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以越地资源为基础,为红色研学定位
思政课旨在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要求。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合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的优势,将其融入思政教学之中,以使思政教育摆脱单一与空洞,变得更加趣味化和生活化。绍兴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及遍布城乡的名胜古迹,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绍兴的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的革命故居、文物古迹、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不仅有助于拓展思政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增强学生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
二、以项目化学习为路径,为红色研学赋能
在日常思政课堂中,受限于时间、空间等因素,教师往往局限于教材内容开展教学,这可能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利用本土资源开展项目化研学活动,可以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激发学习兴趣点
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要经历“前期调研—确定任务—分组讨论—读取任务—研学实践—任务展示—活动评价”六大环节。其中前期调研重在让学生了解活动的背景和意义。以《我爱你中国》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组织开展走访周恩来祖居活动,并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单,通过上网查找、阅读传记、观看视频资料、询问父母等方式,对周恩来总理的生平和贡献进行初步的了解与调研,让周恩来总理的形象变得真实可触,激发起学生学习周恩来精神的兴趣。
(二) 激活学习主动性
研学过程中,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合理分工,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们或是深入图书馆,或是利用网络和学习平台,积极搜集相关资料。同时,他们还制定了走访计划,包括实践活动和路线安排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主体性得以唤醒。在参观、采访、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中,他们对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们在初步调研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讨论,探讨周恩来总理的伟大品质。首先,他们确定了驱动型问题:“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梳理出了要探究的品质,并采取多种方式,如听讲解、采访、观看图片、阅读文字资料等,在周恩来纪念馆中细心寻找这些伟大品质的具体体现。
(三)优化学习体验感
在研学活动中,学生们参观了周恩来祖居,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的方式,分享了他们对周恩来总理伟大品质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收获。他们将周恩来总理的伟大品质总结为爱民如子、宽厚待人、鞠躬尽瘁、坚守信仰等方面。为了呈现周恩来总理的这些品质,各小组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例如,有的小组表演诗歌朗诵,有的小组绘制人物小报和人物名片,有的小组撰写研学心得,有的小组还讲述了“一件衬衫”的故事。学生们不仅走近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周恩来总理的伟大品质。
三、以多元化评价为导向,为红色研学增效
研学本质上是一种项目式学习过程,学生会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并最终形成项目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在研学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过程参与、投入程度、能力养成、思想熏陶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此建立思政教学成果的有效闭环。
思政研学评价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反思研学的内容、体验和思考。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探访研学点后,对自己在研学活动中的过程和学习成果从活动态度、活动方法、活动能力、活动体验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师生之间的研学分享不仅有助于学生认真总结、客观分析自身在研学过程中的不足、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还能在思维碰撞中促进学生深化研学反思,审视自身对红色历史、文化、精神的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将红色研学实践经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总之,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的红色研学活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这有助于将生活、社会和世界变成学生的教材。通过参与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开阔视野,锻炼能力,锤炼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