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组织幼儿进行建构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幼儿及时分享自己的表征作品,以发现和掌握他们的思维特点,推动幼儿更高效地学习。
□杭州市西湖区象山幼儿园 何单翡
在建构游戏活动中,表征作品是幼儿将内心想法外显化和可视化的表达方式。这些作品可以展现幼儿的建构创作能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幼儿自身而言,这不仅是对其建构经验的总结和梳理,更是其后续建构经验发展的新起点,同时也开阔了幼儿在其他领域的视野。
意义再构则是指幼儿与他人就其表征作品进行的对话过程。通过这种对话,幼儿能够重新生成共享经验,这不仅是对原有经验的深入阐述,也是对自身经验的超越。其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验串联,即寻找共鸣点实现同频共振;二是问题解惑,通过反馈循环不断迭代;三是概念延展,即吸收新的经验。
一、经验串联
在幼儿分享表征作品的过程中,当幼儿自己或其他倾听者对作品的某个内容产生经验上的共鸣时,即发生了经验共振,这种共振具有相互补充和反思的作用。
当幼儿分享自己的表征作品时,无论是幼儿自己还是其他学生,他们可能会对作品本身或创作过程的某个特定点产生兴趣,这个点就是他们共同关注的经验或问题,即同频点。在确定了同频点之后,幼儿(作品的创作者)和其他参与者(如同伴、教师等)会根据各自的经验来理解和表达对这个同频点的想法和思考。这个阶段的对话有助于折射出每个人对同频点的不同理解和感受。在听取了大家对于同频点的不同理解和表达后,参与者会识别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对于共性的观点,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提升;对于差异性的观点,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幼儿相互探讨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现。通过这样的过程,幼儿能够对习得的经验有更深入的内化和吸收。
二、问题解惑
幼儿通常会在他人启发和引导下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在表征作品的分享过程中,幼儿针对某个问题往往通过反馈循环迭代的方式交换观点。
为了有效解决幼儿在表征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幼儿采取以强带弱的人员组合方式展开讨论,以建立问题分享共同体。同时,教师应确保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分享经验、表达需求、提出问题,以此营造平等对话的游戏关系和氛围。针对问题,教师应鼓励幼儿利用不同的表征形式(如语言、身体动作、关键图式等)来表达思考过程,从而促进问题解决方式的视觉性转化,使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对于问题,幼儿仅有自我思考和观点碰撞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在犯错和尝试中真正感知和理解问题。
三、概念延展
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提供给他们必要的新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分享表征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概念,这样不仅能让幼儿对建构游戏本身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教师可以在幼儿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并以邀请探究的方式激发幼儿对新概念的兴趣。在提出新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幼儿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尝试和挑战。通过这样的实践,幼儿能够更直观、形象地领悟新概念。同时,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幼儿通过自我探究,能够将新概念转化为自己的感受,产生更多的思考,在自我内化的过程中实现创新。
教师要充分理解幼儿分享表征作品的意义,重视其分享过程,梳理其感受和经验,通过幼儿的分享内容来了解和掌握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展现出的兴趣和思维动向,不断推动幼儿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游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