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上虞区张杰中学 梁四君 郑杨樱
微信在家校联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若使用不当,效果则可能适得其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班主任通过微信与家长沟通时,应注意“三适”原则。
一是适时。
与家长用微信交流,应适时而言,不要太随意。当学生在校期间出现问题,需与家长沟通时,教师首先应做好充分准备,明确要讨论的内容、表达方式以及希望家长如何配合等细节。
没有考虑清楚就直接联系家长,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完整,无法触及问题核心,让家长感到唐突,从而达不到沟通的目的。
其次,考虑到沟通的实际效果,一发现问题就立即通知家长,并不总是最佳时机,大家往往束手无策;同样,事过境迁再告知家长也未必有效,此时学生可能已经自行解决了问题,或意识到了错误。
通常情况下,在发现学生问题后的一至两天内联系家长最为适宜。这时,教师已对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并构思了应对方案;学生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思,并可能已经向家长透露了一些情况;同时,师生之间也进行了必要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家长的微信交流将更加有针对性,双方可以顺势而为,说话就会落到点子上。
最后,家长并非随时待命,如果在对方忙碌或不便之时发起对话,不仅难以获得家长的有效响应,还可能让家长感到尴尬或反感。
二是适量。
在与家长通过微信沟通时,内容和时间应适量,确保能够突出重点。
虽然教师可以成为家长的好友,但是区别于朋友圈一般的朋友,这种关系主要基于工作联系。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避免过度频繁的联系。关于学校及班级的通知、各类考试成绩等信息,建议统一发布在班级公共平台上。除非学生在校遇到重大问题,否则教师一般不主动联系家长;对于教师有能力独立解决的问题,也无须麻烦家长。当确实需要告知家长孩子的情况时,应实事求是,不宜过分渲染。
其次,保持微信交流简洁高效。鉴于大家时间宝贵,无论是发送信息还是接收回复都应力求精练准确,双方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若遇到家长在微信上长篇大论,教师应懂得用委婉的方法阻断家长,巧妙地引导对话回归主题,或者提议稍后再进行深入讨论。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建议家长到校面谈,以减少误解。
最后,尽量避免涉及过多个人话题,以免触及学生不愿透露的隐私。当家长想要倾诉时,教师应以倾听为主,适当回应,不要轻易作出评价。向家长汇报情况时,要抓住重点,不要拖泥带水。必要时,在聊天结束前重申对方的观点,让家长的态度趋向明确。
三是适当。
微信内容的分寸感至关重要。教师必须明确哪些话题可以讨论,哪些则应避免提及,以保持恰当的距离。在一段时间的交流后,如遇一些家长提出宴请、送礼或给学生特殊辅导等超出教师工作范围的要求,教师应当礼貌地拒绝。
首先,教师需要向家长清晰地表达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并希望得到家长的体谅。对于特别坚持的家长,教师可以引用学校或相关部门的规定作为挡箭牌。如遇同事或朋友提出类似请求,教师可以采用温和的拖延策略,比如提议在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进步后再聚餐,或是高考结束后再安排聚会。一段时间过去,家长可能就忘了,教师也就避免了麻烦。
其次,在回应家长的需求时,教师应给予明确且具体的答复,以防产生误会。如家长要求特殊关注自己的孩子,教师可以提出可行性建议,征得家长同意后立即采取行动。同时,及时向家长反馈进展,让家长看到教师积极的态度和行动。
最后,应避免讨论可能导致误会的内容。例如,个人家庭生活中的需求、对其他任课教师的评价、学生的隐私及家庭条件等敏感信息都不宜透露。
总之,家校之间的微信沟通应主要围绕学生成长、班级团结及学校发展等主题展开,确保交流主题鲜明、内容健康,从而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