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

别把“人”看成数据


□伍晋弘

进入12月,天气转冷,我没法再像以前那样趿着拖鞋出门了。更让我心里感到寒意的,却是上个月的家长会。

“老师,我这次考差了,你会不会骂我?”有学生在我的办公桌上留下纸条。

也有一些学生跑来求我:“老师,我没考好,你可不可以不向我爸妈告状?”

从期中考试结束到开家长会之前的那一周,空气中充满着恐慌与不安。学生们感到不安,不是因为没考好,而是怕开家长会。对他们来说,家长会相当于“羞辱会”。

学校先召集教师开质量分析会,然后各班召开家长会。教师通常会在家长会上出示各种数据,把自己的班级跟别的班级比,让家长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

之前,学生们已经在各自的班里被“羞辱”过了,他们知道到了家长会那一天,还要当着父母的面再被公开“羞辱”一遍。

因此,11月对很多教师和学生来说很是难熬。

要说我们学校的家长会,环节挺多样的,内容也挺丰富的。先由班主任公布本班的各科平均分,再告知最近一年的中考分数线。让家长们看看,自家孩子的成绩跟班级平均水平差多少,跟理想的学校分数线差多少。

接着,揭示班级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情真意切地恳请家长再使使劲,多多“关注”自己的孩子。

然后就到了展示环节:请学生上台表演节目,或播放事先录制的视频,内容大抵是励志或感恩;也有可能请优秀学生家长分享经验,让家长们都来比较一下,为啥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

最后是总结致辞,重申“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倡议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家长会到此圆满结束。

一场围绕着学生召开的会议,唯独看不到学生作为“人”的感受是如何的:在学校过得开不开心?食堂的饭菜好不好吃?休息的时间是否足够?作业量布置得是不是恰到好处?活动是否真正满足了需求?新的知识学得累不累?……

这些似乎全都不重要,此时的学生不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而是变成“平均分”“及格率”“失分点”“重高线”……数据被展现在幻灯片上,被一群大人认真审视着、打量着……而学生作为“人”的尊严与感受荡然无存。

其实,教师也害怕参加质量分析会,因为那是一场针对他们的“羞辱会”。

在质量分析会上,学校领导将每个班级的总平均分、单科平均分公布出来,有时还会把个别教师的名字打出来,将该教师与其他教师作对比,批评他“拖了后腿”,甚至还会以“要善于反思”之名让他回去写反思文章。

之后,领导再作一番宽慰:大环境不好,社会竞争激烈,各校都在抢生源……恳请大家继续努力,以更饱满的姿态投入工作,以更勤勉的态度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满意。

此刻,教师正如家长会上坐在家长身边的学生(我们学校的家长会,学生也要参加),只有少数优秀者在享受会议,而大多数人作为“人”的尊严与感受同样荡然无存。

教师作为“人”,平时和学生生活在同一片校园里,他们和学生聊天,聊亲情、聊美食、聊异性、聊喜欢的偶像;他们会和学生一起打篮球、打羽毛球,会和学生分享零食,会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

但这些都不重要,没人在乎,因为对出成绩没有帮助。

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负责”的标准是什么?是当学生没有掌握知识点时,教师负责利用休息时间督促学生背到过关;是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负责把学生留下来陪他补完作业。至于学生为什么没有掌握知识点、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不需要知道,因为不重要。

“负责”是不管大考小考,教师都应该负责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帮学生分析失分点;是当学生成绩落后时,负责帮他制订提分计划,并监督他好好落实。至于学生没考好的原因、学生近期的健康和心理有无异常,以及成绩的进退起伏是否在正常范围,不需要知道,因为不重要。

“负责”是当学生多次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或完成得较为敷衍时,教师就应该负责把家长请到学校,让他们知悉孩子最近的作业与背诵情况,并对学生作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诲。至于学生为什么甘冒批评的风险,也不愿做其他学生都能做到的事,不需要知道,因为不重要。

在学生还是孩子的时候,大人们就已经在用冠冕堂皇的话语给他们洗脑:你的感受一点不重要,成绩不好一切都完,落后会被嫌弃,“菜就是原罪”。

2021年,儿童医疗类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在各大网络平台播出。该片记录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医生们的工作、生活、挑战、专业和坚持。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今年播出的第三季中的一个故事。一个7岁女孩的检查结果显示心脏出现小部分梗阻,心胸外科主任医师陈欣欣判断女孩需要做一个小手术。

然而,女孩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一个简单的小手术就能解决”的轻松,而是“孩子做手术耽误了功课怎么办”的沉重。

得知手术加上休养需要一两个月,家长开始询问陈医生能不能等寒假再来做手术。陈医生说寒假时间很短,做手术前后也要住院,孩子要好好休息,身体健康最重要。

这对父母依旧充满犹豫。过了一会儿,女孩的父亲问出了一个让我震惊的问题:“可不可以等到暑假再来做手术?”

如果观看前不知道这是纪录片,我会以为这是电视剧里才出现的情节。不,恐怕连剧本都不敢这么编。

面对自己的亲生骨肉,这对父母首先关心的不是手术风险问题、术后的恢复问题,而是如何尽量缩短孩子返回“战场”的时间。

经过陈医生的疏导,这对父母表示,还是等到寒假再带孩子来做手术。陈医生无奈地表示“尊重家长的决定”。至于到了寒假,他们会不会兑现承诺,还是把孩子送去补习班实现“弯道超车”,就不得而知了。

和医生纠结孩子是学习重要还是手术重要的父母、对着家长分析成绩浮动幅度的教师、对着教师用成绩评判办学成败的领导……都像极了那些围着风烛残年的老人争论财产分割的子孙。

而学生们呢?他们孤独惶恐地站在最外圈,不是被看成有血有肉的、有自己喜怒哀乐的生命体,而是被当成数据。每个人的数据都汇聚到数据旋涡中,维持着一个宏大系统的运转和发展。

学生在接受9年、12年、15年这样的教育后,是能保有人的基本情感,还是会有更多的戾气呢?不把人当人,把人数据化,“菜就是原罪”的观念才能大行其道,分数至上、绩效至上、学历至上的观念才会大行其道。

从小就没感受过爱,自然也不会爱人,更不会爱自己。因此,教育中传递的最重要的东西应该不是知识,而是爱:是父母对孩子心甘情愿的爱、儿女对父母依恋与敬仰的爱、兄弟姐妹之间手足情深的爱、夫妻之间风雨同舟的爱、朋友之间彼此祝福的爱、陌生人之间喜乐温柔的爱……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