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

探析班主任工作室共生式研修


●在班主任工作室研修中,运用共生式研修模式,能够突出班主任的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提升其育人能力。

□湖州市月河小学教育集团 虞敏敏 湖州市织重晟舍小学 慎秀峰

在目前的班主任工作室研修案例中,大多以讲座沙龙、主题分享等形式为主,班主任在研修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研修效果有待提升。“共生理论”强调共生主体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目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以实现共互动、共赢。在班主任工作室研修中,每位班主任都是共生的主体,都为着班主任能力提升的这一目的凝聚在一起。发挥彼此之间的共生效应有助于他们在夯实基础能力之上实现个性发展。在此背景下,共生式研修应运而生,它将班主任放在了研修活动的中心位置,为班主任工作室研修创设了新样态。

一、共生式研修的组织形态

(一)聚焦归属感

传统的班主任工作室研修以研修内容为重点,并未将班主任的参训期待放在首位,导致班主任对工作室缺乏归属感。而当一个人感到被尊重、被需要的时候,才能迸发出最大的能量。因此,共生式研修中,无论是小组式还是全员式研修,都更注重尊重每位参训班主任的建设性意见。

(二)创建共同体

小组式研修是共生式研修的基本形态。共生理念下班主任研修小组的组成更为灵活,依据主题、年段、班主任特长、城乡区域等诸多因素建立小组,比如安排高段班主任研究青春期,安排低段班主任探讨养成教育,组织乡镇班主任探讨留守儿童教育。这样的小组形式,充分尊重了班主任的个性,为后期小组研修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在开展小组研修时,应尽量确保参与人数为单数,这样在需要对某个问题进行表决时,可以更高效地形成决策结果。在每次小组研修活动中,应以小组长、观点发言人和记录员为中心,其中小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活动;观点发言人在每位成员分享个人观点之后,负责汇总整理并再次陈述;记录员则负责记录小组活动的全过程以及最终的研讨决议。为了保障每位参与研修的班主任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责任,每次活动的三位中心成员应通过抽签方式产生。

(三)导向真需求

在共生式研修中,研讨的主题应由参训班主任提出。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遇到疑难问题,或是在建设班集体时需要智慧支持时,可以通过案例分享或提问等方式,向班主任工作室公众号留言提出自己的需求。班主任工作室会对这些需求进行整理并组织研讨,每次研讨结束后,班主任工作室还会将专题研究的成果汇编成册,以此作为一线班主任带班管理的“宝典”。

二、共生式研修的类型与实施

(一)“导—班”共生式研修

在班主任工作室中,导师与成员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导—班”共生式研修模式能够使导师的研究影响力更加广泛和深入。“导—班”共生式研修模式指的是,导师在研修的初期阶段与成员以及各校的骨干班主任结对,共同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导师鼓励各校班主任团队探讨德育问题,并交换意见。这种方式能在研修过程中激发各校班主任团队的多元思考,促进真实且深入的思维碰撞。

以一个具体案例为例,班主任们注意到当前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已成为一种趋势。针对这一问题,工作室导师可以在研修前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这一主题,并引导班主任工作室成员针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组织一次主题沙龙,让每个小组用2~3分钟时间简述自己的方法。通过集思广益,各小组提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培养感恩意识的方法。比如:在班级内树立感恩榜样;通过对比父母年轻时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流逝;让学生体验父母的工作。这种研修方式有效提升了班主任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专—班”共生式研修

“专—班”共生式研修模式是指班主任工作室为成员的个人发展提供支持和桥梁,利用现有的多媒体平台和学术期刊,引导成员关注德育领域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动态。为此,工作室为成员订阅了多种与班主任工作相关的学术期刊,使得班主任成员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与某些专家的观点或学术理念产生共鸣。在适当的时机,团队还会“走出去”,参加线下培训活动,以实现班主任与专家之间的深度交流和联动。

(三)“班—班”共生式研修

班主任工作室成员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工作室应当建立班主任之间的共生关系,这样做有助于调动内部资源,实现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往往只能观察到自己班级的情况,容易陷入所谓的“信息茧房”。为了打破这种局限,工作室安排班主任进行轮岗结对,并实施半天的陪岗管理,这样不仅能够促进信息的交流,还能更好地进行问题诊断和学习,实现共赢。“班—班”结对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采用组合排列的方式进行“班—班”共生式研修。通过这种灵活的结对方式,班主任可以跟随不同的同事进行深度互学,从而开阔视野。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