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11月8日 星期

寓劳动教育于科学教学


●初中科学教学应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以此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塑造学生的劳动品质。

□湖州市第五中学教育集团 屠红良

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课程作为一门反映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素养不仅是科学课程所固有的学科优势,还是科学课程必须承担的学科责任。在此,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探讨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实现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互促共赢。

一、彰显“生活味”,唤醒劳动意识

劳动创造生活。科学课程的“生活味”指的是,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家庭日常生活中,促使学生从课本走向真实的生活场景。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家庭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关系最为紧密。例如,在学习物质的溶解、物质及其变化等知识点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家庭厨房的清洁工作,如打扫厨房、清除油污等;在学习真菌中的酵母菌相关知识后,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购买面粉、酵母粉、白糖等材料,尝试为家人制作馒头或包子;在学习大气的压强概念后,可以让学生使用真空压缩袋帮助妈妈整理收纳被子或衣服等物品。这些科学家庭作业不仅易于实施,而且能够将劳动自然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让他们亲身体验家务劳动的烦琐过程,感受父母的辛劳,培养他们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情感态度。

二、彰显“泥土味”,锻炼劳动技能

科学课程的“泥土味”指的是,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亲近泥土,通过植物栽培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亲手触摸土壤,亲眼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亲身体验农民劳作的艰辛,深刻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一定的劳动技能。

教师应摒弃仅依靠多媒体课件来扩展知识的传统做法,而是应当引导学生在种植实践中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植物的无性繁殖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月季、葡萄、番薯等植物的扦插;在学习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后,教师可以结合节气和时令,鼓励学生扮演“小农夫”,亲自动手种植白菜、蚕豆、玉米等农作物。这些丰富多样的种植实践活动,不仅促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在种植、养护、采摘等环节中了解各种农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点,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唤起学生尊重劳动者的意识,并习得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

三、彰显“科技味”,塑造劳动品质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科学教师应主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前沿科学技术成果及相关科学家的事迹及时融入课堂教学。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时代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树立远大理想,勇于砥砺奋斗,并培养不畏艰难、敬业奉献的劳动品质。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呈现“井喷”态势,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就。中国科技的不断创新与突破,离不开众多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与不懈奋斗。通过介绍这些激动人心的“硬核”科技和国之重器及其背后的感人事迹,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劳动品质。

四、彰显“创新味”,践行劳动创造

所谓的“创新味”是指,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应巧妙地设计场景和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和动脑,去解决自己和他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难题,投身于创造性劳动的实践。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分离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家用净水器的工作原理,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制作净水器。这些动手操作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乐趣,进而激发创造的潜能。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科学教师需自觉地更新观念,依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如何将劳动教育有效地融入科学教学,以实现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1+1>2”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