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纯纯
每年毕业,浙江财经大学的毕业生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枚定制的廉洁章和一本廉洁从业手册。
“这是学校廉洁教育的最后一课,为学生扣好走向社会的廉洁第一粒扣子,激励他们毕业后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浙财大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孙旭东表示,作为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廉洁是贯穿他们大学生涯的必修课,也是其一生的必修课。
如何上好这堂关键的必修课?浙财大给出的答案是:调查研究。
今年暑期,公共管理学院6名大一学生组成乡风文明调研团队前往湖州。在南太湖新区杨家埠街道和桥村,他们陆续参观了观光农业项目怡禾园、乡村记忆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等地,感受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
与此同时,调研团队也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将目光聚焦于“看不见”的地方:村庄越来越美,群众越来越富,村风民风如何加强建设;乡村建设工作如何得到有效监督;村干部的廉洁意识如何;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等陈规陋习是否还存在……
成员吕宛凌介绍,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推动廉洁理念融入基层治理和日常生活是重要一环,也是此次调研和宣讲的重点。他们还面向和桥村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展了以家风、乡风为主题的宣讲,通过讲述“杨震拒金”“于谦拒礼”等中国传统故事,在他们心中播种廉洁的种子。
“以前都是老师讲、我们听,这次在查找资料、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们对清廉文化和乡风文明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吕宛凌希望在明年的暑期调研中她可以成长为一名队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
为了让更多学生拥有调研机会,浙财大还与政校企村共建廉洁教育研学基地,发动师生共同进行研学课程研发和研学活动设计。同时依托星火传廉、清风宣讲团、青莲社等校级文化社团,以“清廉+财经”为特色,通过微廉剧、微乡风、微故事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清风莲语”系列主题宣讲,力求将廉洁小故事讲好、大道理讲透。
“想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调研能力,教师首先要将清廉建设与自己的教学科研相结合,加强清廉研究。”浙财大纪检监察室主任范建锋介绍,学校也一直鼓励教师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围绕清廉学校建设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开展建议对策研究,推动清廉实践。
2014年,浙财大成立党风廉政评价与研究中心,一批教授、学者聚焦中外廉政政府建设的比较、新时代中国特色廉政指数与体系等领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先后获批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2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等,为清廉浙江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依托该中心,浙财大每年组织百名师生调研团队,深入全省90个县(市、区)开展反腐败公民感知评估调查,先后发布5个年度评价报告并出版发行,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
同时,浙财大还连续20余年组织校级党建研究专项课题和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专项课题,截至目前共立项和资助200余项课题,资助经费共计70余万元。
得益于这样的机制,浙财大会计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程晓东已经立项多个课题。他表示,探索和研究清廉课题,不仅促进了他对清廉文化的了解,也为他的日常工作提供了更多视角和思路,为清廉学院建设工作找到了更多方法。
今年,程晓东根据学校清廉文化工作的安排,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廉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他有意识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清廉故事,学生在调研中挖掘到的各地清廉故事、在学校里发现的清廉代表人物等都会成为课题的一部分。“只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才能让清廉文化真正入脑入心。”
随着一项项清廉课题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清廉建设好办法在浙财大得到落实——
定期开展“扬清风正气、建清廉浙财”警示教育月系列活动,举办“党风廉政第一课”、微廉剧大赛、双语故事会、文创作品展等特色项目,打造“清风莲语”品牌;开展清廉文化全媒体宣传推广周活动,校园广播播出“清廉之声”,校园官方微信开辟“清廉频道”,官方微博开展“清廉成语微互动”,同时官方抖音、头条平台面向不同类型粉丝开展清廉教育活动;在校园里建设“青莲”(清廉)雕塑、设立“求廉”石刻,打造校园廉洁文化地标;各学院全力打造廉洁文化“一院一品”,形成“习廉理”“红鹄清韵”“法语廉说”“艺树清风”等一批院级廉洁文化品牌……
“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清廉浙财’氛围,提高廉洁教育覆盖度、纵深度、浸润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廉洁诚信的好习惯,让清廉意识根植于学生心灵,使清廉成为广大师生最好的护身符、最好的养生术、最好的传家宝。”孙旭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