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0月22日 星期

岂能迷信特训机构


新闻回顾 据《新京报》报道,一些家长寄希望于家庭以外的特训机构改掉孩子身上的“坏毛病”,比如不服管教、不听话、沉迷游戏、爱攀比、学习不够努力等,帮助孩子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宣称针对“问题孩子”行为矫治的特训机构越来越多是好事,还是坏事?近日,相关话题在网上引发热议。

所谓“坏毛病”是怎么来的

□冯海燕

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无力改变,感到失望乃至绝望。于是,一些家长“病急乱投医”,将特训机构当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希望通过特训机构的管教矫治,还给自己一个“听话的孩子”。

特训机构的教育是否科学、规范,效果能否达到家长预期,姑且不说,关键的一点是,治病要查找病源,要对症下药。家长是否认真思考过,孩子身上的“坏毛病”是怎么来的?不管愿不愿意承认,那些所谓的“坏毛病”,“病灶”往往在家长身上。

比如,家长自己就是个低头族,回到家捧着手机不放,或者为了自己省心将手机丢给孩子,孩子沉迷游戏就是迟早的事。家长缺乏是非观、价值观,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大概率会自私自我、刁蛮任性,养成“不爱学习爱攀比”的习惯。而且,他们的“胃口”会越来越大,对家长的要求越来越多,一旦家长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就可能出现过激行为。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倘若家长将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罔顾他们的兴趣爱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就会失去自我,严重的有可能出现厌学情绪,啥都与家长对着干,成为令人担忧的“问题少年”。

孩子身上的“坏毛病”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孩子就像是一粒种子,能否茁壮成长,基因重要,“土壤”重要,悉心栽培更重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品性、习惯等与家长素养、家庭教育、环境氛围息息相关。每一个“坏毛病”背后,都可能有家长的“坏影响”,都可能是家庭教育不当的注脚。

孩子的“坏毛病”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家长的不足,照出家庭教育的缺陷。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加强学习,争取当合格的家长,给予孩子正向的教育。倘若发现孩子不对劲,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将孩子往外推,妄图借助外力让孩子完成脱胎换骨的变化。

特训机构乱象须正视

□李 平

近年来,一些特训机构屡屡曝出安全事故及恶性事件,是时候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一头是家长怀揣期待,把孩子送进打着“行为矫治”等旗号的特训机构;而另一头,被贴上“问题少年”标签的孩子在特训机构频频发生事故。这些所谓的“特训学校”,打着“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旗号,却让孩子在这里遭受辱骂、殴打等非人待遇。可悲的是,纵然不少特训机构以虐待手段行管教之实的真相一次次被媒体披露,仍有一些家长选择相信这些机构可以重塑一个心目中“好孩子”的模样。换句话说,那些自我标榜能帮助家长管教好“问题孩子”的特训机构之所以屡禁不止,其背后还是源于家长的认可及支持。

打着“教育”的名义,实际以营利为目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培训内容并不科学,心理辅导缺失,法律意识淡薄,奉行军事化、全封闭式管理,有些还会辅以感恩教育、国学教育等;一些“教官”并无资质,体罚、虐待学生是家常便饭……特训机构的种种乱象亟待被整治,而特训机构的监管短板也急需补上。

严管乱象丛生的特训机构,首要之处在于提高办学门槛,严格审核办学资质。特训机构虽看上去花样繁多,但只要是面向未成年人开展活动,就不能沦为监管盲区。相关部门务必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制定完善行业准入标准,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同时要加强抽查,确保监管全覆盖。

事实上,这些特训机构号称可以“矫治”青少年,进而对青少年实施封闭式集训,本身就与真正的教育背道而驰。教育的本质是尊重个性,重视孩子内心的声音与成长的需求,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服从”与“禁锢”。一堵堵围墙背后,是一些孩子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走出的心理创伤;一个个恶性案件,刺痛的是社会良知。比事后处罚涉事机构更为必要的,是进一步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引导家长走出家庭教育误区,别再成为这些特训机构戕害孩子的同谋。

“压迫式教育”可休矣

□郑建钢

不得不说,一些特训机构的洗脑术特别厉害,大部分会承诺通过体育锻炼和心理辅导来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这些机构在收费上也是毫不含糊,动辄要价三四万元。

一味责怪孩子不听话、不服管教,没能成为家长理想中的乖孩子,本身就是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所致。“压迫式教育”不但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而且有不小的迷惑性,是导致孩子叛逆的主要诱因。迫于家长的威慑,孩子表面上是屈服了,内心却不服,久而久之,有的产生心理问题,有的到网络世界寻求自我满足,有的做出离家出走、自残等极端行为。于是在这些家长眼中,一个个不服管教的“问题孩子”亟待被“矫治”。

然而,尽管付出了高昂代价,那些被寄予莫大希望的特训机构,没有教育,没有辅导,只有体能锻炼,以及体罚和暴力威胁。家长本以为硬着心肠把孩子送进特训机构就能解决一切烦恼,让孩子改掉“坏毛病”,重新做人,结果适得其反,让孩子产生更加激烈的对抗情绪。

对父母来说,及时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尤为重要。家长要换位思考,与孩子和谐相处,而不是居高临下、指手画脚,进行简单粗暴的施压,更不是一推了之,强行把孩子送进特训机构进行极端管教。要经常开诚布公地与孩子沟通,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留出更多自由的空间,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认可,尤其是要让孩子说出内心的烦恼和渴望,进一步改善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方法。

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靠的是高质量的陪伴、心与心的沟通。家长要成为值得孩子依靠和信赖的伙伴,前提是尊重孩子,不轻易替孩子做出违背孩子意愿甚至是让他们厌恶的决定。即使孩子出现沉迷游戏、逃学等不良行为,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原因,以理服人,寻求教师及专业人士的帮助,有针对性地教育,努力让孩子一点点回归正常的生活学习状态。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