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9月20日 星期

县域学校校本研修“社区模式”初探


●在县域范围内推行校本研修“社区模式”,能够通过跨校合作弥合资源差距,实现区域内教师专业素养的均衡发展。

□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 罗小燕

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扩优提质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而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教师专业成长通常需要依赖持续的研修和学习来实现,校本研修就是教师研修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县域学校校本研修的现实背景

笔者所在的建德市为杭州市偏远地区。在对建德市县域内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的深入调研中,笔者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校本研修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是教师参与度不足。部分教师在校本研修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上认识不足,参加研修活动时持消极态度,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现象在县域“偏远小”学校中尤为突出。二是城乡间研修机会不均等。尽管地处同一县域,但不同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研修氛围、制度建设、经费支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导致街道学校和乡村学校在校本研修方面的机会和效果存在明显的不均衡。三是研修主题缺乏针对性。有些学校在选择研修内容时过于随意,缺少问题诊断和需求调查。这导致学校规划的研修内容与广大教师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四是评估机制不健全。在校本研修过程中,部分学校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来对研修的内容、参与度及实施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

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面临的种种挑战呼唤着一种更为积极、均衡、精准的研修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校本研修“社区模式”应运而生,它为解决县域内学校校本研修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县域学校校本研修“社区模式”的价值寓意

校本研修“社区模式”旨在通过跨校合作弥合资源差距,促进教师间的知识与经验共享,实现区域内教师专业素养的均衡提升。在目前教师资源配置不均、专业成长机遇有限的现状下,社区的建立可有效地集结各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起覆盖县域内所有学校的教师专业成长网络。依托“社区模式”,教师可接触到更多元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促进个体专业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成果共建。这种以合作为基础的校本研修机制,为推动县域教师素质整体提升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实践载体,有利于构建平等的研修环境,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提高参与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县域学校校本研修“社区模式”的推行策略

(一)社区组建与统筹规划

依据社区学习共同体“同自觉、共做主、互为师、自评价”的学习机理,校本研修“社区模式”是基于自愿的原则组建的。在遵循资源共享、协作发展、优势互补等原则的前提下,牵头学校(中心学校)需要搭建社区组织架构、成立工作小组,并商讨确定合作模式,建构运行机制。

(二)养护与支持措施

校本研修“社区模式”的养护秉持“支持而不包办、扶持而不控制、助推而不目标管理、养护而不拔苗助长”的基本原则。县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和片区教办应在资金支持、资源共享、专家指导、培训提升等方面予以助力,为校本研修“社区模式”成长提供基本保障与支持。

(三)发展协同与内涵深化

要求社区各成员单位在“同自觉、共做主、互为师、自评价”的学习机理引领下,以享受研修过程为出发点,以实现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目标,进行有序而高效的合作。在推动社区持续深化的过程中,注重构建协同发展框架与深化专业研修内涵,对社区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包括对教育资源、教师队伍和学生需求的多维度考察。针对这一分析结果,构建包含资源共享、经验传承、专业引领和持续改进等多个维度的协同发展框架。通过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共同成长,推动县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提升。在开展研修活动时,既要突出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关注研修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并结合教育前沿动态和最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深入的研修体验。同时,鼓励教师开展合作教研、课题研究等深度合作项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整体发展的有机结合。

(四)自我评估与持续优化

自我评估与持续优化机制是县域学校校本研修“社区模式”持久运行和优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施过程中,需确立科学合理的社区自我评价体系,对社区内部研修活动、教师参与效果、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效率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1.建构四维评价模型。在评估体系设计方面,需依据校本研修的目标,构建包括输入评估、过程评估、输出评估及结果评估的四维评价模型。输入评估主要关注社区建立初期成员学校的参与积极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及社区策略的适应性。过程评估则聚焦于研修活动的执行质量、教师间的协作情况及研修内容的实时调整能力,对研修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作出调整。输出评估关注的是研修活动完成后的直接产出,包括教师技能提升的水平、教育教学创新项目的实施情况。结果评估则着眼于研修效果对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长远影响,以及研修成效如何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2.创建双向评估体系。创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融合的双向评估体系有利于更客观地对社区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定量分析可采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式,对研修活动的参与率、满意度及教师技能提升情况等进行量化评估。定性分析则可以通过深入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实践变化、学校文化建设情况等进行深入剖析。

3.建立持续优化策略。持续优化策略应基于评估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在自我评估与持续优化过程中,还需注意的是,所有调整措施需以数据为支撑,避免主观臆断。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应深入细致,确保优化措施能够精准发力,从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建设的双丰收。通过循环的“规划—实施—评估—优化”的动态管理模式,推动实现校本研修社区共同体的持续发展。

县域学校校本研修“社区模式”能够弥合资源差距,激发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促进知识与经验共享,形成更为紧密和高效的县域教师研修网络,在提升县域教育质量、加速教育均衡化、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