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金东区教育体育局 教育中心 江美华
在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公开课上,一名教师按照预设,指着装满沙子的矿泉水瓶,请一个学生上台,设法把一块小石子放进瓶子。
谁知学生不按套路出牌,捏起小石子就往瓶子里塞,竟硬生生将其塞进沙子里。当然,瓶子里的沙子也漏出一些来。
学生的意外之举,让该教师慌从中来,及时提醒:“不能用力,不能用力,小石子只能轻轻放。”
最后,在教师的刻意要求下,该学生重来了一次,终于“成功”地让小石子停留在沙子表面,让这堂课的“沙子占据空间”这一概念可视化。
在很多的课堂上都会出现上述情形,学生未必会顺着教师的思路,接着教师的话头,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在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形状完全相同的叶子,在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思想感情上完全协调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当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预设不相符时,很多教师往往满脸不悦地予以阻止,掐灭学生创新的火花,抹杀难得的课堂生成点。
反之,如果教师沉着冷静,宽容对待学生的“调皮举动”,课堂上是否会呈现另一番情形呢?可能连教师自己也会为此惊喜。
细想,学生把小石子塞进沙子里,不是有沙子漏出吗?如果把沙子换成水,水是不是也会溢出?两者的道理是一样的。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定然也能得出“小石子占据沙子空间”的结论。
如果还不放心,那不妨让学生做一个“用力戳”和“轻轻放”的对比实验,其实最后为学生建立的是一样的“占据空间”概念。
因此,教师不要总指望学生的“配合”,有时候学生有意无意的“变轨”,反而让课堂更具灵性。教师需要的是课堂智慧,应当提高本领,随机应变,化解教学中的意外,让课堂更贴合学生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