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沙洲
上半年有一部大火的电视剧《繁花》,导演王家卫沿用了个人化的摄影风格,营造了流光溢彩、灯红酒绿的都市场景,给观众留下了“这是一部商战剧”的印象。
也许你不会认同,但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部剧主要讲的是如何写文章。
爷叔在咖啡馆指导汪小姐写检讨书:“本人汪明珠……重新写!”这是较明显的例子。
如果说,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程序驱动着机器运行;那么,人类自然语言形成的文本,是主导人与人之间的行为、社会组织运转的基础。病历、合同、证书、上诉状、请假条……只要文字得到双方认可,人的关系和行动方针就能确定下来。
别小瞧一篇文章,哪怕只有千把字,都有可能推动历史,比如《共产党宣言》《大宪章》《权利法案》等。无怪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文艺评论家曹丕把文章抬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
汪小姐无论是在编还是下海都逃不了写文章。写文章的目的是“影响他人”,包括触动情感、颠覆观念、协调事务、筹备活动等,让事情朝着公认的美好目标去发展。
一线教师写的学科论文也是如此。从表面上看,写论文是为了科研考核或评职称,但其实这是识别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手段,论文的原有功能应是——学术交流。
为了在各级各类论文评选中脱颖而出,打通科研考核或评职称的路径,很多教师能够想到的就是以量取胜,以为文章写得越长越好,案例堆得越多越好。
为了用案例凑字数,一些论文做成了案例集,甚至从网上将别人的案例粘为己用;为了“有图有真相”,证明自己真的实践过,有的论文能塞进数十张照片,彩色打印成一本摄影集;为了彰显自己的解题能力,数学论文醉心于“一道题的N种解法”,硬是把论文编成了偏、难、怪题的习题集;英语论文也不容错过炫技的机会,满篇尽是全英文课堂问答,有的甚至通篇找不出一个汉字……
这些论文貌似专业性、学科性很强,却失去了本初的意义。
诚然,“案例型合集”也是一线教师的劳动结晶,至少也经历了一番“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过程,和“手抄课例”一样也动了脑,于事有补,聊胜于无,总比捧着手机刷短视频强。
但长此以往,论文质量难上台阶、不上不下,继而一降再降,直至教师们失去科研的兴趣和信心。
一个人倘若没有了灵魂,就如同行尸走肉;一篇文章如果丢掉了灵魂,虽然不至于那么可怕,但也担不起“大业”“盛事”的美名,仅仅是一堆乏人问津的文字块罢了。
电视剧《繁花》第23集掀起了一个小高潮,起因是一篇绝妙文章。
为拿到上海市政府体制改革办公室的一个文本——上市批文,上海服饰公司与卢百(原型为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上演了一场名额争夺战。
卢百背后的南国投,其“资金的支持接近于无穷大”,按照局外人的推断,胜负已分。
但服饰公司临时聘请阿宝为承销商代表,在招股会上“路演”,用一场限时三分钟的发言力挽狂澜。
意外的结局让南国投大惑不解,也让服饰公司高层欣喜若狂,深信幕后一定“有高人指点”。
没猜错,阿宝的背后是爷叔再一次面授机宜,反复斟酌立意和措辞。但到底是什么底层逻辑让这篇文字发挥出如此强大的力量?
首先,阿宝依照爷叔的指示,去服饰公司调研具体数据,发现公司有70%左右的员工是原国营工厂的优秀纺织女工。
接着,阿宝跑上海市纺织局,签下意向书,使服饰公司成为全市下岗工人重点安置单位。
然后,阿宝就能放手修改原稿中爷叔认为深度不够的价值观表述——“引领时尚潮流”。
“决战”之时,阿宝绕开股权结构、财务指标等对方已占上风的话题,集中火力于社会热点——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他从上海的“母亲工业”——纺织业的百年历史开始讲起,讲到纺织业女性的高贵品质“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懂面料、懂穿着,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乐于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理想”。
在公布了服饰公司上市后扩大规模的计划——“开出更多的连锁门店”后,阿宝承诺“对人员的吸纳也要成倍地推进”。
同时,他还不忘埋汰一下南国投,“股票上市不能成为资本游戏,要有实实在在的产业”,表示“社会给予我们认可,我们必当承担责任回报”。
这一场演讲触及当时政府与老百姓共同关注的问题,调动了评委们的情绪,扭转了已经倾斜的天平。
再联想到我们很多教师写论文,连篇累牍,尽是同质化的案例;挤掉水分,干货只剩下一点点。若想文字精练,只怕字数不保,删去任何一段、一题、一例,都似剜却心头之肉。
字数似可比作南国投的资金量,如果“才情”允许,限制放宽,那么“实力”也可以雄厚到“接近于无穷大”,获奖岂不如探囊取物?
《繁花》第23集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一篇文章是否优质,关键要看是否有正确价值观引领。
阿宝认为“要击败综合实力领先的卢百,狭路相逢勇者胜”,必须与对手比一比“社会价值”。
奈何芸芸众生,都是结果论者,包括与阿宝关系较近的李李,也认为“这与公司上市无关”。
爷叔的幕后指点,虽不免有“死马当活马医”的成分,但反映了他的认知:深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并不是GDP,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水涨船高。
同理,教育事业追求的目标也不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而应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领域曾经有那么多的格言:“以学生为中心”“让儿童站在舞台的中央”“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即教育”“玩中学,学中玩”……
也许,因为年年讲、月月讲,人们对这些格言逐渐无感、忽略,没有几个人真信,再有道理也都沦为一时的口号。
也许,很多教师与沉浮商海的李李一样,以为价值观与行业无关,即社会价值与资本市场无关,一如教育价值观与论文学术性无关。
语文教师的研究对象成了文学,过度解读文本,曲解作家原意,难道是想成为文学家?数学教师的研究对象成了习题,一朝解出难题则沾沾自喜,这是甘于当一个做题家?英语教师的研究对象成了英语,以平时写字、说话甚至做梦都不用一个汉字为傲。殊不知,这也只是英语国家普通人的母语水平,远远达不到可被称为英语语言学家的程度……
教师的研究对象是人,是学生,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学科教育),以及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的学生(德育)。教师的个人奋斗目标何其一致,社会也日益形成共识,那就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弘扬教育家精神,“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论文不能水,这水分终会是煮青蛙的“温水”;但论文需要一点点水,那就是将豆浆凝聚成豆腐的“卤水”——正确的教育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