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9月13日 星期

论L-STEAM创造性劳动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L-STEAM创造性劳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也助推了学生全面发展。

□仙居县安洲中学 徐连弟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设置为一门课程,创造性劳动成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核心内容。要将创造性劳动转化为日常实践行为,需要一线教师准确把握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本文试图在分析创造性劳动价值与内涵的基础上,介绍L-STEAM创造性劳动的实践路径。

一、劳动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劳动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不只是劳动技能教育,还是指向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劳动教育是“五育”中唯一通向生活的教育,既有渗透各育的作用,也有整合各育的功能。具体而言,劳动教育就是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

二、创造性劳动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

“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旨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与传统的生产劳动有所区别,也远超一般意义上的体力劳动,它是一种结合手与脑的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在智力支撑下的劳动实践,它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热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深层次的劳动教育。

创造性劳动能够提升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品格,其特点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心理学认为学习有四种兴趣,即直观兴趣(被事物新奇的特点吸引)、操作兴趣(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因果兴趣(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理论兴趣(探索一般普遍的规律)。创造性劳动就是利用学生的直观兴趣和操作兴趣,进一步激发其因果兴趣和理论兴趣,让学生在觉得好玩有趣的基础上,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普遍的规律。这与杜威的“做中学”和陶行知的“在劳心上劳力,在劳力上劳心”的理念不谋而合。

三、L-STEAM创造性劳动的实践路径与案例

根据前文所述的创造性劳动价值与内涵,本文结合2022年版课程方案的跨学科实践要求及STEAM课程理念,探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路径。STEAM课程是指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等五门学科共同构成的跨学科课程,它强调学科交叉、情境多元、问题导向、创新思维,体现课程的综合实践特性,并追求教育与生活的结合。在STEAM课程框架下,劳动成为课程实施的载体,并注入创造性,形成L-STEAM创造性劳动。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合,可以衍生出LAS(劳动、艺术、科学)、LAM(劳动、艺术、数学)、SAM(科学、艺术、数学)、TEAM(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课程模式。

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案例来说明L-STEAM创造性劳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案例一:L-SAM创造性劳动——种植西瓜

种植西瓜,不是象征性地参加种植劳动,而是参与一系列具有科学价值的创新性研究课题,如探索提升西瓜糖分和产量的方法、细致观察并记录西瓜的生长历程、研究比较不同西瓜的糖分和产量……学生需要运用科学、艺术、数学相关知识来解决西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将体力劳动转化为具有智力挑战的活动。

(二)案例二:L-TAEM创造性劳动——围竹篱笆

将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划分给各个班级并用竹篱笆围起来,这一过程并不是由教师代劳,而是转化为学生L-TAEM创造性劳动实践课程的一部分。例如,探讨如何在固定周长下使竹篱笆围成的面积最大、怎样围竹篱笆更美观、如何使用计算机绘制竹篱笆的设计图、怎样手工制作竹篱笆等充满科学探索精神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到数学中的二次函数知识、绘画设计技巧、信息技术能力、手工制作技能。围竹篱笆的活动因此变成了一项手脑并用、劳心劳力的创造性劳动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

在L-STAEM创造性劳动实践中,学生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全面发展的美好画面。这表明,创造性劳动是一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全方位教育实践。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