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学校空间与课程,对于全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有重要作用。
□杭州市崇文未来学校 吕 娟
创新学习方式的需求催生了创新学习空间的建设。在教育迈入3.0时代的背景下,学校必须在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实现协同创新。杭州市崇文未来学校通过顶层设计,将学习空间与课程进行融合,构建了空间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拓展课程资源。同时,学校创新了教学方式,利用技术赋能评价体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立足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
崇文未来学校为学生设定了六大素养目标,包括有道德、会学习、健身心、懂审美、爱劳动、能创新。为了实现这些素养目标,学校进行了顶层设计,将港湾、庭院和地下空间作为三大场域,精心规划了学习空间。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八大学习中心,分别是红领巾思政中心、未来科创中心、融媒体中心、国学非遗中心、未来阅读中心、未来创新工场、运动健康中心、未来艺术中心。
八大学习中心包含三个维度的空间重构和创新。一是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的融合。学校在未来科创中心、未来阅读中心、未来创新工场、运动健康中心等新型学习空间中,依托智能分析技术,融合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为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保障。二是从学校空间到社会空间的延伸。教师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融入社区,走向社会。例如,红领巾思政中心依托社会资源开展“行走德育”活动,通过学校空间向社会空间的延伸,推进书本和实践融合,促进学习空间的开放共享。三是从固定空间到组合空间的转变。学校把未来阅读中心划分成了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阅读区域,通过空间的组合和转换,增强了未来阅读中心的功能性,使得学习空间能够根据需求进行转换,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构建空间课程,创新学习方式
学校以八大学习中心为支点,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支持体系,不断创新学习方式。
学校基于学习空间,大力开展各年级的项目化学习,在项目化学习中推动跨学科实践。例如三年级的“我为未来学校做导览手册”项目,教师鼓励学生了解学校各楼层布局,设计一条“不走回头路”的参观路线,并撰写导览词进行实地介绍。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让学生在学习空间中通过合作和探究,参与到学校的设计与改造中,从而促进了实地学习的体验。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和爱好,学校力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一生一课程”的课程追求。因此,学校依托未来创新工场,让“学有余力、研有志趣”的学生通过“自选课题—自定时间—自选导师—师徒教学”的方式完成定制式学习任务,通过定制式学习推进个性化课程供给,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服务。
三、融通家校社合作,拓展空间资源
崇文未来学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积极挖掘社会教育资源,从三个方面构建开放多元的办学格局。
一是开设“未来大师讲堂”,让科学家、艺术家、作家走进校园,为学生开展成志教育。除此之外,学校还邀请优秀家长进校园,身为医生、科技工作者的家长分享了职业体验和行业知识,拓宽了学生眼界,拓展了学习资源。
二是充分挖掘区域场馆资源,与之共建学习基地并实现资源共享。学校携手杭州市朗诵协会成立“未来朗诵家创造营”;与浙江省地质博物馆合作,邀请地质工作者到校讲解地质知识并开展少年科考活动。未来,学校还将继续扩大场馆资源,打破壁垒,优化学习空间资源。
三是依托红领巾思政中心和未来社区资源,设计系列红领巾走社区活动。一方面,学生通过参观名人故居、革命场馆等文化地标了解历史;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社区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数字赋能空间,塑造科学评价
在完成学习空间的搭建后,学校以智慧评价系统为基础逐步建立“校园大脑”,实现各学习空间数据和资源的联通。学校通过运动健康中心、未来阅读中心、课堂观察分析室等场所,采集学生的各项数据,并结合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共同描绘学生的成长画像。
智慧评价系统通过科学、全面的多空间数据采集分析,使学生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并给出个别化、阶段性的发展建议。智慧评价系统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运动锻炼、体质健康、心理筛查、请假考勤数据,分析学生健康状况,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
崇文未来学校践行“做适合每一个儿童成长的未来教育”理念,通过深度融合学校空间与课程,努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