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9月13日 星期

大班幼儿绘画表征的支持策略研究


●教师积极探索幼儿绘画表征的有效实现,其成效不仅限于幼儿美术技能的提高,还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杭州市滨江区浦沿幼儿园 孟钰琦

幼儿表征是指幼儿使用大量的图像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记忆、想法、设想和感受,并运用这些图像和符号来与他人交流。大多数时候幼儿喜欢用说和做来与外界沟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探索世界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简单的说和做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幼儿的表达欲望。绘画表征作为表征的一种形式,将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对周围事物的观点具象化呈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的绘画表征来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如何有效地指导幼儿绘画表征,是教师职责范围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创建新的精神环境

一个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是支持幼儿绘画表征的重点,情感的正向支持是幼儿愿意完成表征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敢于放手,在绘画的过程中,把关于“什么时间画、画什么、如何画”的决定权交给幼儿,允许幼儿自由交流想法,在和同伴的互动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支持者而非控制者。只有在愉悦的环境中,才能诞生出优秀的作品。

绘画表征活动的重点不在于幼儿呈现了什么作品,而在于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取得了哪些进步。这些才是开展绘画表征活动的真正目的。获取前期经验对于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活动,如亲身体验、观察欣赏、动手操作等,为幼儿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持。同时,教师还需对绘画表征的后续环节进行恰当的处理,表扬幼儿的闪光点,并尽可能多地给予他们表达和欣赏的机会,让幼儿敢想敢画,敢说敢做。

二、构建新的引导方式

绘画表征通常发生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但是受限于教学活动的时间,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会在发展程度上有差异。相较于规则性强的集体教学活动,日常活动中随机的绘画表征更能凸显游戏性、趣味性,使幼儿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

(一)自制观察记录本

教师可以围绕班级里的植物角开展相关项目化课程,自制观察记录本,鼓励幼儿画下植物的变化,同时用特殊的符号记录下日期、天气、是否浇水等信息,培养幼儿细心观察、乐于记录的美好品质。

(二)创建趣味问题墙

幼儿的脑袋里总是有太多的问题。教师可以将这些幼儿脑海中的闪光点记录下来,并贴在问题墙上。接着,幼儿可以将自己思考出的答案通过绘画表征展示出来。这样,问题墙就转变成了幼儿的思维墙,教师能够清晰地看到幼儿在思考问题时关注的重点,同时也能让幼儿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创设我的小朋友圈

成年人有自己的朋友圈,小朋友也有很多新鲜趣事想要分享。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视频号、公众号等资源为幼儿创设一个属于他们的朋友圈。这需要教师在带班过程中多去倾听幼儿的所思所想,并及时引导他们记录下来,形成一个独属于幼儿的小世界。

(四)绘制计划总结本

到了大班阶段,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断加强,也希望能够在各项活动的安排上拥有足够的自主权,绘制计划总结本为幼儿提供了自我管理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探索自我,也发现他人,进一步增强了语言的丰富性、思维的条理性和行为的自制力,为未来的幼小衔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塑造新的评价体系

除了充足的准备和多样的形式,绘画表征结束后的工作也是不能忽视的,教师的评价是重要的部分。

首先,要细化评价。教师应当灵活运用言语评价,详细精确的表述更能够让幼儿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其次,要因人而评。对于不同能力的幼儿,言语评价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最后,要以幼儿为主。相较于教师说教式的评价,让幼儿相互评价更为可取。通过幼儿之间的互评,绘画表征的效果不仅体现在他们美术能力的提升上,还能促进语言表达、思维拓展等多方面能力的增长。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