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宏
1969年出生,桐乡市凤鸣天女中心小学教师,曾被评为嘉兴市优秀教师。
回忆起30多年前入教师这行,半为生计,半为兴趣。引发我当教师兴趣的是我的大舅。我经常到大舅的学校玩,看到大舅在批改作业,也模仿着抓起红墨水笔,在废纸上乱画。大舅趁机坑我说:“只有吃粉笔灰,喝墨水,长大才能当老师。”
于是,我偷偷吞下半截白粉笔,又喝了几口墨水,弄得自己难受了好久,也被伙伴们取笑了好久。
1987年至1990年,我先后在两所偏僻的乡村学校代课。
依稀记得,夏日的夜晚,为防蚊虫,我脚套高靴、头戴草帽,在羊叫、猪嚎、犬吠声中,埋头苦读。终于,我考取了海宁师范学校。
1993年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桐乡市河山镇的一所小学。
记得当时班上有一个姓姚的学生,身体棒棒,虎头虎脑,我让他当了体育委员。20多年后的某天,我偶遇小姚,他已当上了副镇长,拉着我的手表示感谢:“感谢您!没有看不起穷人家的孩子。”
由于我自己出身贫寒,就特别关爱家庭困难的学生,为孤儿打报告申请减免费用、通过市广播电台发动捐款、资助贫困学生读完初中。
2009年,我受教育局派遣,去云和县支教。
上完《观潮》一课,一个女生问我:“为什么云和县城没有宝塔?”
我一愣,我国一直有“无塔不成县”的传统,女生的提问确实击中了我的知识盲区。课后,我咨询知情人得知:云和县原有一座狮山塔,可惜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炸毁。
云和县有关方面根据我的建议,数年后,真的在狮山顶上重建了这座宝塔。
回想当时的课堂,如果我敷衍了事,学生始终解不开疙瘩,我也没有机会揭开这段艰难而珍贵的历史。
我去云和支教时,我的妻子调到桐乡市世纪路学校任教。教育深刻地改变着家族的命运,读书和思考成为全家的生活习惯。
还在2003年,有一回周末,我俩外出归来发现,女儿不知从哪里找来一根教鞭,正在客厅里给小伙伴们上课。看那架势,有模有样,把我俩笑歪了。
我的家族中先后有近10人进入教师队伍。妹妹从石门镇中心幼儿园退休,姐夫从石门路学校退休,表妹凌云英在练市镇练市小学做副校长,表嫂、表弟媳都是学校骨干。
逢年过节,家人相聚,大家聊的都是教育话题,女儿久居芝兰之室,不能不受家族氛围的熏陶。2015年,女儿报考了师范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她回到乌镇植材小学任教,得过桐乡市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今年暑假,她被交流到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丰子恺学校任教。
顺便一提,我的堂侄儿和干儿子也确定了报考师范的目标。我仿佛看见一棵棵小树苗沐浴在阳光里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