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8月30日 星期

试论未来教育视域下的家校共育新样态


●家校共育新样态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实现未来教育探索出一条新的实践路径。

□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 倪志刚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的学术能力转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家校共育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此,在未来教育视域下,如何统一家长在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方面的认识和行为,已经成为家校协同育人的共同课题。

一、现实之困

当前,家校共育的实施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沟通不足,缺乏共育意识。目前,还有部分家长、教师甚至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性,缺乏合作共育的意识。二是形式单一,缺乏共育方法。由于方式、时间、地点的限制,双方难以充分深入地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导致家校共育的合作方式相对有限。三是内容片面,缺乏多元共育。在家校共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关注较少。四是机制不全,缺少共育评价。目前,家校共育的合作机制尚不健全,一方面导致资源浪费和教育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难以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二、解决之道

(一)明确共育理念,推进双向奔赴

家长和学校需共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摒弃唯分数论的教育方式。家校共育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家长的共育意识。家长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到家校共育的效果和质量,因此,要提高家长的共育意识,让其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积极配合学校,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社区宣传、媒体报道或自媒体传播等方式,广泛宣传家校共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培训、分享会等活动形式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

此外,要提高学校的共育意识。学校是家校共育中的另一方重要力量。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提升他们对家校共育的认识和理解,使其充分认识到学校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掌握与家长有效沟通和合作的方法。学校应将共育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与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氛围。

(二)搭建共育平台,共建未来样态

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多平台多载体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提供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和资源等方面的支持。首先,要完善家校责任分工机制。根据现实问题和发展需求,家长和学校共同研讨制定管理责任和合作任务清单,明确各自在学生教育中的责任和任务,确保家校共育有序开展。其次,家长和学校之间需要建立和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及时交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协商解决学生的教育问题,不断优化家校共育的合作效果。再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和学校应协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和学校可以合作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最后,要重视情感教育的强化。家长和学校可以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社会情感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三)创新共育形式,突破传统壁垒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学校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创新家校共育的合作方式,结合新形势和新需求,创新共育形式。如组织家校共话沙龙,学校通过“问卷星”搜集家长育儿困惑,简单的问题双方互相研讨解决,复杂的难题邀请专家进行答疑;设立共育信箱,让学生和家长通过书信的方式交流,把深藏于内心的话语诉诸笔端,实现良好的亲子互动;积极建设家校共育课堂,将丰富多样的家社资源引进来。现代技术的应用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学校可以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如家校学习平台、班级联系群、家校共育App、微信公众平台、学生表现评价平台等,实现家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即时沟通。学校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为家校共育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即时信息交互。

(四)变革家校课程,实施家长学分制

变革学校家庭教育课程设计,为家长提供丰富且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课程,实行家长学分制管理。每个学期评选“五星级家长”“四星级家长”“三星级家长”,家长获得五星级,孩子将会获得学分的加分奖励,以鼓励家长自觉参加学习。促进获得学分的途径多元化,家长可以结合自身的家庭环境及家教特点,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途径来获取学分。家长学分制有效驱动了广大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活动的热情,伴随着家校协同工作的深入,学校一些老大难的问题也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三、实施之效

通过多样化的家校共育机制模式构建,形成了家校共育的未来样态,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全面发展水平,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家校共育新样态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改善了家校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提高了教育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这些变化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构建教育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