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7月5日 星期

基于“思维生惑点”驱动的精准教学策略研究


●“思维生惑点”是探究的源泉,真实、合理且有效的“思维生惑点”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海盐县向阳小学教育集团 陈依琴

新课程实验以来,“学为中心”“以生为本”这样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只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其中抓住“思维生惑点”是课堂成功的关键。所谓“思维生惑点”,是指学生在思维活动中产生疑难、困惑的地方。在实践中,笔者以捕捉学生的“思维生惑点”来推动课堂的生成与发展,从而实施精准教学。

一、课前采集“思维生惑点”,激活动力

重视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学习心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独立思考,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前自学教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自己提出问题,特别是对重难点和疑惑点有了更深的关注。学生生成问题并进行记录,这些记录便于之后的交流和思考。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发现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出现矛盾,从而生成“思维生惑点”。这些“思维生惑点”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造的探究动力。

二、备课剖析“思维生惑点”,以问导学

剖析“思维生惑点”是开展大数据研究实打实的一环。问题采集后,备课时要进行梳理、分类。浅显问题考虑组内口头解答,有思考意义的问题考虑组内探究并记录,然后以小组汇报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而对于视角独特且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好问题,则要引领学生进行高阶的思维活动。当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时,教师要考虑先解决哪一个,并在备课时作出预设与布局,同时也要考虑问题呈现的顺序,有意识地作出引导。

这些问题都与情境关联,而不断产生的新问题,使得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并逐步深入。当“问”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思路更为广阔,关注问题的视野也更开阔,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逐渐有了提升。

要达到以“问”启“思”,还要精心选择有效的学习材料。教师以旧引新,旁敲侧引,让学生用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让每一个知识点都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总结。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积极探求中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经历综合、抽象、归纳、概括的过程。

三、课堂聚焦“思维生惑点”,展问释问

以学定教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把捕捉到的“思维生惑点”进行甄别,即“惑”到底在思维的哪里出了问题。只有辨析出其属性,才能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对策,解决学生的“惑”。

当学生前后知识出现矛盾时,为了增强矛盾冲突,凸显新知本质,利用对比分析让思维冲突更加强烈,从而更清晰地明白知识的本质。实践之后发现数学课堂在问题的引领下变得更为有效,不仅在于问题设计的严谨与精密,更在于问题串之间的联系与过渡。课堂上随着所提问题的逐步解决、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会产生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并引发探究。教师通过问题引领、适度引导、步步追问,不断“逼”着学生思维走向深处。

四、课后反观“思维生惑点”,内外拓展

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堂新授内容接近尾声时,组织学生从问题反观课堂教学,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新的想法,不仅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课的结尾处再一次从问题反观课堂教学,直击教学内容的关键点,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与思想的核心本质。

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回顾、整理,产生新问,课后通过查阅、讨论、探究、实践的方式解决。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加以肯定,引导学生探究。教室里设置“问题角”,方便学生随时将自己的困惑、发现以及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如果问题本上的问题在一定时间内自己还是不能解决,则将问题放入“问题角”,全班一起研究。如果有学生能够解决“问题角”中的问题,教师就组织一个问题解决发布会,鼓励学生向同伴讲解问题,促进同伴一起进步。

“思维生惑点”是引领数学思考的航标,它的优劣决定了一节课的思维深度与效度。从挖掘能引领课堂重难点教学的“思维生惑点”,到提炼化解“思维生惑点”,这些都是基于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作出的教学改进,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