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
□台州市椒江区教育教学发展中心 吕雨霏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还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便利。本文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实际应用案例,探索“人工智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样态,以期为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一、“人工智能+”数据,推进课堂有效建构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课堂前测、课堂中测、课堂后测,借助数据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中心,可以更好地建构数据化、功能化、高效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新样态。
(一)数据驱动,以主动需要设起点
借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课前学习需求的数据测试,教师能及时把握学情,把教科书中呈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内心的主动学习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开启真实的深度学习情境,开拓学习对话空间,唤醒已有的生活体验和道德体验,也让学生的思维探究过程更鲜活、更立体、更有意义。
(二)数据引路,以积极探究落重点
借数据引路,以积极探究为重点,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课堂更具实效性。例如在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第3课时“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人工智能助力,点击平板电脑里的“长征故事屋”学习资料包,学习关于长征的文字资料、影视资料等。实时数据显示,在3分钟的学习时间里,班级学生每人了解了3~4个故事。
(三)数据定位,以深刻领悟破难点
教师提出关键性问题,借用人工智能技术“词云”让学生把想到的关键词语填入答题框中。在课堂结尾时,教师通过“词云”汇总每个学生的解读,询问学生填这个词语的原因。借助“词云”数据的呈现,聚焦学生个性化的感受,不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人工智能+”链接,增进课堂深度感悟
借用人工智能技术打破课堂教学空间的局限性,通过模拟实践、对比体验等方式,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化,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产生正向的引导作用。
(一)链接情境,沉浸体验
通过数字科技链接情境,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启沉浸式体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六年级下册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第1课时的教学为例,笔者借用人工智能技术,尝试把VR博物馆引入到本课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学生在平板电脑上点击VR博物馆,利用高精度的三维数据了解文物的细节和全貌,并且可以“触摸”文物,还能与之互动。
(二)链接时事,呈现热点
教师还可以巧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抓住思政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时事新闻,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以六年级上册第7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链接“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的新闻报道,让学生体会到“一站式”政务服务的方便快捷。
三、“人工智能+”拓展,促进课堂具身体验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拓展教科书以外的资源,帮助学生从理解教材走向深度体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一)拓展时空,直观体验
以三年级下册第13课《万里一线牵》第1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教材“阅读角”里的两大主题内容进行可视化呈现,让学生体会到现代通信技术的强大。当学生透过数字屏幕,看到结对班级同学可爱而真挚的笑脸,听到他们的发言,就对“万里一线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有利于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体现课程的核心素养导向。
(二)拓展实践,多维展示
利用各个数字平台的多维展示、多感官的体验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后实践的积极性。以四年级上册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第2课时的教学为例,笔者从废弃的生活用品入手,使用“草料二维码”在班级群里发布了本次“变废为宝”的实践作业。学生扫描二维码,上传视频或照片作业。这些作品通过学校公众号和视频号发布,让每个参与实践的学生都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