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6月21日 星期

特需研修社:提升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能力的载体研究


●基于特需儿童接受融合教育的需求,创设特需研修社,在研究融合教育现实案例的同时,提升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扩容教师学习的成长空间。

□杭州市滨江区明月江南幼儿园

薛美美

特需研修社架构了“社长、社员、专业人员”三级人员网络和“普通教室、资源教室、家庭和社区环境”三位一体的自然场景,在实施阶段,以“评估引航、设计启航、支持续航”为三大研修项目,并通过“专家引领、团队研讨、社员联动”的方式层层递进。

教师根据幼儿的行为特点和实际技能,在专家引领下拟出教育方案,包括量表解读、观察填表、互评分析、个案评量4个循环步骤,为幼儿提供个别化学习环境和系统性评估。

第一步是量表解读。研修社成员借助IEP平台(个别化教育计划平台,是一套针对特殊儿童或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设计的教育管理系统。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简称IEP。)对随班就读的特需幼儿进行精准的个别化教育评估,帮助随班教师学习解读量表,从量表内容对照分析特需幼儿行为,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原因和现状,提供评估的支架。

第二步是尝试填表。专家和随班教师实地观察幼儿,在同一时间,针对同一幼儿填写量表,并将两份量表进行比对与分析。

第三步是互评分析。量表填写完成后,研修社成员依据各自的量表结果,展开互评讨论,如为什么同一项指标会出现不同的分值,进而深入剖析问题,在动态中观察特需幼儿,最后统一评估标准。

第四步是个案评量。每个特需幼儿的情况都是独特的,研修社成员通过研讨、评估为特需幼儿制订个性化的IEP教育方案。

研修社采用抱团取暖的研修方式,对特需幼儿现有水平全方位审议,随班教师的力量更加凝聚、理论更加深入、信心更加充足。

社长倾听随班教师陈述,采用5个环节的倾听思考路径,即“接受—理解—重构—确认—反馈”,接受特需幼儿随班就读的情况,理解幼儿存在的困难,确认想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特需幼儿需要获取的学习语言动力、共同注意能力、社交能力三大关键性技能,列出具体实施策略与清单,为随班教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研修社尝试设计适用于随班观察特需幼儿的“启发卡”,帮助特需幼儿更好地融入集体。

研修社成员在实施个别化教育时,需要借助多维度的教育环境。在普通教室形成师生的生活陪伴圈、游戏卷入圈、社交体验圈,三圈联动,随行支持。

资源教室是特需幼儿的康复场,也是教师的专业研修场,包括沙盘游戏区(沙盘桌和各类模型)、感统训练区(A字架、独脚凳、平衡鱼、羊角球、大笼球、旋转盘、滑板等)、个训区(蒙特梭利教具、福禄贝尔教具、社会行为障碍干预卡片等)。

家社场景与幼儿园环境教育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便于家园之间线上与线下联动支持,共同破解融合教育过程中的困惑。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