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6月21日 星期

论小学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促进


●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诸暨市暨阳街道新世纪小学 柴吉利

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2022年4月,教育部修订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明确要求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劳动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劳动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体质、磨炼意志,增强劳动意识和劳动本领,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劳逸结合中开展情绪调节

劳动可以帮助学生适当放松处于高度紧张的大脑,还可以帮助学生释放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学生感到郁闷、烦躁、不安时,可以借助劳动来转移注意力、分散注意力。经过热火朝天、大汗淋漓的劳动后,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了宣泄,达到了用肌肉的紧张去缓解或消除精神紧张的效果。

实践证明,劳逸结合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状态。劳动不仅缓解了学习压力,也为学习提供了助力,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灵感。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一般在体育课、劳动课或者大课间后,学生上文化课思维比较活跃,精神状态更好,学习效率更高。现在脑科学研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用脑必须注意卫生,大脑的使用和休息应该交替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应交叉进行,这样才能提高大脑的机能,提高做事的效率。

二、在劳有所得中收获自信心理

心理健康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就是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和满足的心情,并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发现,一些学生自我评价比较低,存在自卑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几乎没有优点,不可能超越优秀的同学,也没有什么能使他们高兴。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劳动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比如安排清除垃圾杂草、整理教室寝室、养护小动物、志愿服务等即时性的劳动任务。这些劳动能在一定时间内产生较为明显的劳动成果,既能被学生自己看到,也能被别人看到。这样,通过劳而有获、劳有所得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豪感和获得感,让学生心情愉悦并激发自信、提升自信,从而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学生把从劳动中获得的自信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的多个方面也成为可能。

现代研究表明:劳动跟体育锻炼一样,能激发大脑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大脑释放的“快乐分子”,人们在付出努力之后,可以收获愉悦的心情,从而产生一种快乐感。

三、在劳其筋骨中锻炼强健心理

心理健康的一个特点就是意志健全,包括意志果断、坚韧,心理承受能力强,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有排除干扰实现目标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具有较强的自律性和自觉性。不论对于成年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具备良好的意志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意志力,没有发自内心的自觉和自律,是很难成就一些事情的。作家梁晓声曾把教养概括成四句话:“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可见,自觉和约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多么重要。当前,部分小学生意志力薄弱主要与其“养尊处优”“自我为中心”“四肢不勤”的家庭氛围、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因此,可以通过劳动实践来增强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育学生克服困难,与一切干扰作斗争。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入种植、养殖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让学生在种植、养殖过程中持续不断进行一系列活动,去完成一个又一个阶段的劳动任务,达到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的效果。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如果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教育学生不要放弃,继续尝试。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将产生积极意义,为迎接未来的新挑战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在劳动互助中培养健全人格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该具有四种特质:一是积极的自我观念,接受自己,悦纳自己;二是恰当地认同他人,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三是面对和接受现实,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去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四是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健全的人格可以形成健全的人,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心理要素,也是学生不断发展成长的前提。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可以尝试创设一些多人协助的劳动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例如在植树活动中,班主任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自主分配挖坑、运树苗、培土、浇水等劳动任务。如果是单枪匹马,学生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尤其是运树苗和定植环节。因为有些树苗比较大,小学生一个人运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多人合作。设置这样的任务,也是希望学生能合作,在彼此支持中顺利高效完成劳动任务。两个人或三个人一起运树苗的;一个人扶牢扶正树苗,几个人一起回填泥土的;两个人一起抬水浇水的……这个过程就成了他们相互了解、交流情感、建立友谊的过程,他们也享受了合作与交流带来的快乐,慢慢形成了团结互助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笔者从劳动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了粗浅的实践与探索。当前,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越来越突出,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多元教学工作的支持,如果两者能够深度融合,既可以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也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