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前了解学生的疑惑,活动中让单元语文要素落地生根,活动后组织多元化评价,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吴丽芳
从低段的单篇分散阅读到高段的单元整组阅读,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各学段都安排了革命题材文章,足见此类型文章的重要性。笔者发现,这类文章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困境:一是革命题材文章的文本背景与学生距离遥远;二是学生凭借之前的阅读经验,习惯性给革命者和英雄贴标签,不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三是常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兴趣不佳。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成了迫切需求。为此,笔者尝试将任务型学习活动融入革命题材文章的学习过程,闭环链接学习路径以突围教学困境。
活动前:明晰目标,搜集资料
首先,教师在教授含革命题材文章的单元之前,要通读整个单元,思考在各篇文章或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明晰各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后,再设计大模块任务型学习活动。
在教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前,笔者研读单元内所有文章后,设计了以“树立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的四大模块任务型学习活动,具体包括聚焦人物形象、阅读红色经典、制作红色诗集和开展红色实践活动。
在教授革命题材文章之前,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起点,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任务,并组织学生有序完成活动。
比如,由于革命题材文章普遍存在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专有名词,课前布置资料搜集任务若无明确要求,是无意义的,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查找相关背景资料,为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作铺垫。以课文《为人民服务》为例,这是一篇演讲稿,学生对其写作背景以及专有名词“根据地”“法西斯”等的理解都存在困难,可以设计“词语对对碰”“人物背景大调查”以及“质疑问难大破解”等预学活动,解决拦路虎。
活动中:锁定任务,展示交流
针对学生在学习革命题材文章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系列疑惑,可以通过设计“我的疑惑卡”来充分链接认知与文本的隔阂,教师则能以此为契机,找准疑惑点,在分析、交流、讨论、思辨中破解疑惑。
比如,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如下疑问:董存瑞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方式炸暗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最后高喊的声音,是真的有战友听到吗?
针对第一问,笔者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梳理出“冲锋队伍被压小土坡下”“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友倒下”“无处安放炸药包”和“冲锋时间紧”等原因,从文本中感受战况的危急,董存瑞毫不犹豫地选择用自己当炸暗堡的支架,进而感受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品质。
针对第二问,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董存瑞背景大调查”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借助资料说明理由。学生们以“我目睹了英雄董存瑞的最后壮举”等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
对革命英雄人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和插图,教师还要运用多媒体展现图片和视频资料,借助有声有色的影视作品促进学生体悟情感,帮助学生近距离触摸革命战争场景和感受革命英雄人物。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书本中的英雄人物、革命精神与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联结起来,将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能够实际想象且有亲近感的生动画面,从而感受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在教学时,笔者播放了微视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特写镜头,联系课文中董存瑞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加深学生对董存瑞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的感悟。在播放视频后,笔者适时补充董存瑞牺牲时年仅19岁的文字资料,再将一组当下19岁青少年的生活照片与战争年代的进行对比,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是伟人,也是普通人。最后,笔者链接2020年4名解放军战士在中印边境冲突中牺牲的新闻事件,让学生体会自己能身处和平环境是因为有英雄战士的默默守卫。这样,将课内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战士们不畏牺牲、积极乐观地守护祖国和人民的革命精神。
活动后:多元评价,助力成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笔者将学生分为7组,学生通过组内自主、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型学习活动。活动结束后,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检查、反馈等功能。这里要注意,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评价指标应该设计得易操作,以便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