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5月24日 星期

技术支撑下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索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评价和教学相辅相成,犹如给学生的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

□杭州市笕成中学 裘林莉

传统的纸质前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学情统计缺乏精准性、编印资料费时费力、课前预习流于形式,导致课堂设计的针对性变弱、教学目标规划具有盲目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在一个节奏上。

在课堂评价中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师很难在课堂上与之产生思维碰撞,学生也无法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大班授课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探究过程;评价主体单一,以师评为主,小组评价也是组长一言堂,并没有真正发挥自评、互评的作用,学生对评价持冷漠、排斥和害怕的态度;作业评价表面化、片面化,全班一份作业,教师往往只选择错误率高的题目讲解,因每个学生的程度有差异,容易出现原本懂的学生重复听,不懂的学生仍旧一知半解的低效课堂。

根据以上“教”和“学”两张皮、评价与教学分离,课堂任务繁重、效率低下的情况,《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

教学评一体化要求师生有着共同的目标,教师在课前掌握学情,在课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要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当发现学习水平与理想状态不一致时,要调整学习方式。

支持教学评一致性落实高效课堂的,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分层布置习题;减轻作业批改和数据统计时间,快速精准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学生随时随地和教师、同伴讨论,实现合作学习;学生根据教师的即时点评,迅速改进自己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习自由化。

以浙教版科学教材九年级上册《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为例,利用云作业开展课前测,教师及时获取全面的预习数据。笔者在云作业平台上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前测练习,轻松完成学情采集,根据共性问题优化教学设计,还能关注到个体差异。

从课前测学情诊断情况可知,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并不陌生。因此,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为: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现象的差异来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乐于尝试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笔者制定本课教学目标为: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能从数据处理的角度设计实验装置,强化定量思想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从课前测的答题情况可见,许多学生从金属与酸反应快不快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这是不严谨的。

于是,笔者将铁钉、铝片、锌粒、铜片加入装有不同浓度稀硫酸的试管中,从反应时间和冒出气泡的密集程度,学生分析归纳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锌>铁>铝>铜。

然而,这个结论与课本中给出的结论不同,学生迷惑不解。笔者据此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金属与酸的接触面积、酸的浓度和温度等都会影响反应的快慢。由于变量多,多数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考虑全面。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笔者在云课堂平台上给学生下发学习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学生提交实验方案后,笔者马上批改、打分、返还,实时动态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评价数据。学生也能快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调整学习方式。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少而精的作业是最佳选择。思维导图能有效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也更能说明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但是思维导图的评价主要是以板报张贴的形式展示部分优秀作品,费时费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利用云课堂中的拍照上传功能,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评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生也能更容易地看到其他人的想法。

教师还可以录制微课的方式辅导云作业,从学生的点击率查看听课情况,如果点击率高,说明该知识点没有落实到位,需要改换教学方式,让作业的效果最大化。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评价和教学相辅相成,犹如给学生的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流程安排,“任务引领,做学一体”的学习环节设置,让数据决策,课前诊断定位、课中快捷反馈、课后分层精练,促进教师和学生均成为主动者,促进课堂教学变革,真正实现“轻负高质”。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