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5月24日 星期

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优质思政大课堂


□全国人大代表、镇海中学党委书记 张咏梅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镇海中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将思政课作为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入高中教育全过程,逐步探索形成了思政课程“有体系”、思政讲授“有趣味”、思政文化“有故事”、思政活动“有品质”的高品质内涵式大思政课建设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厚植思政大课堂的文化底蕴

一是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灵活切入思政教育场景。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契机,结合思政主题,创新开展“大成祈福·灯谜彩章”“英烈祭扫·怀古思今”“中秋晚会·文思悠长”等系列活动,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二是充分激发教师思政创造力,定期开展专题传统文化活动。由学校语文教研组创办的汉文化节至今已走过9年,目前衍生出“大观红楼”“师生辩论”“我是剧人”“微小说赛”“墨林独秀书法比赛”等近10个广受师生欢迎的子文化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田。

三是做精做实活动思政,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班级文化建设周、数学文化节等大型校园文化活动中精心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梓荫绘廉版画展”“班级中华文化墙”“九章解谜”等,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中自主探索,唤醒潜藏在血脉深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真正明确自己“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二、以英烈伴读革命文化为魂,承托思政大课堂的家国情怀

一是利用得天独厚的校园底蕴,讲好红色“开学第一课”。充分发掘校园内28处“四抗”历史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思政育人作用,通过“书记领我逛校园”“游园争章”“红枫宣讲团”等特色活动,让每个学生真正走近柔石、朱枫、张人亚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是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持续提升课程思政质效。组织教师自主编写《红廊:奔涌在血脉中的镇中记忆》《校园问典》等校本红色教材,将校园中的革命文化资源和教学大纲有机结合,探索开设“海防重镇的历史演进”等校本思政课程,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真正做到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三是重视红色纪念日育人作用,让革命文化鲜活起来。每逢学雷锋纪念日、“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红色节日,组织开展“一二·九”晚会、公祭日悼念等校园活动,将思政课程大纲中理论化、抽象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政治观、社会价值观与民族历史观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提升活动思政育人成效。

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激发思政大课堂的时代活力

一是长期坚持开办业余党校,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校党委于1993年成立业余党校,坚持红色教育与素质培养相联系、集中办学与分段授课相统筹,深入阐述讲解党的最新方针政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激励学子奋发向前、继往开来。

二是利用假期开展红色研学,联合多主体拓宽思政课场景。利用清明、暑假、国庆等假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到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革命老区等地访学,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具象化,进一步提升其教育激励作用。

三是探索多样思政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政主体意识。推进思政课“大走班、小专题”教学,创新设立并成功推行了思政课校本课程学生主讲制、德育小课制、课堂活动学生领衔制等一系列深受师生欢迎的课堂活动机制,使议题教学、课堂辩论、小组探究等新思政课形式成为学校思政课的“新常态”。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