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娃哈哈小学 朱一花
这个“躺”字,“身”字做偏旁,那一撇不能出头。光是在课堂上讲,学生不一定能记住,有没有更好的教法?
我把“躺”字写在黑板上,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
一个学生说:“‘身’字旁代表一个人侧躺,手要收一收,否则躺着不舒服。”
正合我意!原来,文字真的有温度。
我赞叹道:“你从这个‘躺’字读出了温度,还赋予它意义。其实,古人造字,几乎每个字都是文化。比如‘冰’字由‘水’构成,让你感到凉飕飕;读到‘炎’字,就觉得火辣辣;一看‘蚂蚁’二字,就知道这是一种昆虫。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看来,我们还可以给每个字量量“体温”。
临近期末,我梳理出学生错误率较高的38个词,几轮复习下来,剩下8个:抱怨、逃窜、肺腑、抵御、拜祭、瞬间、衣襟、遨游。
我把这8个词写在黑板上,每个词中容易错的那个字用红色粉笔写,说道:“今天,我们就给这些字量一量‘体温’,大家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七嘴八舌自由讨论了两分钟,看着他们自信的样子,八成是有办法了。之后的全班分享证实了我的猜测。
“如果有人向我抱怨,我就抱抱他,他的心情就好了,所以‘抱怨’的‘抱’就是‘抱抱’的‘抱’。”
“逃窜的时候不能留下足迹,否则很快就会被找到,所以‘逃窜’的‘窜’没有‘足’字旁。”
“肺部的气管是相通的,不能断,断了就有生命危险,所以‘肺’的右边不是‘市’,而是‘巿’。”
“抵御的最终目标是停止战争或阻止侵扰,所以‘御’的中间有一个‘止’字,而不是‘山’字。”
……
学生用一支无形的体温计,测量每一个字词的温度。
我想,若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去研读每一个字的来历,一定会发现中国汉字本身就是一本无穷无尽的书。每一个字都经历无数次的演绎,才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给予文字以温度,应该称为语文教师的必然追求。
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就让学生认识“天”“地”“人”。为何?天、地、人被称为“三才”,也就是中国文化对宇宙的认识。
什么是天?天者“一大”,没有什么东西比天还大。地则是土,土生万物。天地之间,谁最贵?是万物之灵长——人。人在世间,互为支持,就像一撇一捺,撇捺相依,为生存之道。若分崩离析,则无法成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中,把“文化自信”放在第一位。教师在教学生认识方块字的时候,要让学生领略汉字独有的魅力,用一个个的汉字构建学生的中华文化底蕴。哪怕是一节易错词复习课,照样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汉字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