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5月14日 星期

买来的“院士”岂能大行其道


●为什么“水刊”“水博”“野鸡大学”“山寨科学院”引人反感?因为这些投机取巧的伪学术行为破坏了学术公平。

□程振伟

近日,国内多家学术机构和媒体频发“喜讯”,祝贺某某“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成为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跻身世界一流学术行列”。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此类荣誉、称号、头衔的期待、追捧和尊崇。

然而,近日欧洲自然科学院被网友曝光。据爆料:6个俄罗斯人在德国注册了一家公司,名叫“欧洲自然科学院”,以选举院士的名义行骗,支付40万元就可以获得“院士”头衔。不少高校教师就接到过类似“推销电话”。

不久前一家媒体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将“欧洲自然科学院”与钱锺书小说《围城》中的“克莱登大学”类比。凭借买来的“并不存在的克莱登大学”假文凭,小说主角方鸿渐回国后拥有了大学教职。因为小说影响力太大,“克莱登大学”成为“野鸡大学”的代名词。如今,花大价钱买“山寨洋院士”也被媒体和网友反复讨论甚至口诛笔伐。

为什么“水刊”“水博”“野鸡大学”“山寨科学院”引人反感?因为这些投机取巧的伪学术行为破坏了学术公平,挤占了真正在做科研的人、实打实的科研成果的空间,事实上起的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作用。一个“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获得,凭借的不是一流、硬核的科研成果,而是“一手交钱一手拿荣誉”。这种行为破坏了中国科研人员在世界学术界的声誉,其背后可能凭借洋院士参与国家学术资源分配的意图更值得警惕。

发“水刊”,读“水博”,买“山寨洋院士”,意味着在学术共同体中试图以假把式蒙混过关,或者是“以金钱开道,撬动更大的学术资源”。它的出现,与大的学术环境下“个体的境地”也有关系。当下国家大力提倡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四个面向”,不要花里胡哨的假把式,而是要有心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新时代的人才工作,要求继续采取措施为“帽子热”降温,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推进院士制度改革,更好发挥广大院士在科研攻关、战略咨询、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院士更应该是一项荣誉,若与利益深度捆绑,不符合院士评选的初衷。

学术环境的净化,关乎科学技术的健康、长远发展。为什么要破“五唯”?其中一个出发点,就是要净化学术环境。买“山寨洋院士”,暴露出的是一些人的浮躁、急功近利心态。用唬人的大帽子谋取学术资源的灰色地带,特别需要消除。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