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有媒体报道称,临近高考,一批“励志演讲家”纷纷受邀给学生提振士气。高考励志演讲很有“市场”,但在学生那里却是另一番感受:网络帖子中就有“励志演讲无聊”“搞得像传销”“浪费时间”等批评。有人质疑高考前这一类加油鼓劲的形式究竟能否产生积极的教育效应。
考前励志别用力过猛
□丁慎毅
临近高考,一批“励志演讲家”奔赴各地多所高中演讲,这不像帮忙,更像添乱。
考前考生容易出现情绪紧张、对考试失败过度担忧、注意力稳定性降低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记忆障碍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效率下降、复习效率不高、人际关系失调、自信心降低等状况。在这期间,也往往容易因家长唠叨等因素导致亲子关系变得更为紧张。
在此背景下,考生最需要的是学会调节情绪,坦然面对现实,敢于挑战未来。但是,“励志演讲家”的演讲能带来什么?过度“打鸡血”反而使考生过于亢奋,影响考前情绪的稳定,更不要说一些“励志演讲家”演讲内容的价值导向还存在问题。
比如,一次在福建石狮某中学的演讲中,演讲者抛出“你一分钟能鼓掌多少次”的问题,师生纷纷参与挑战,最终所有人都超越了自己的目标,最多者鼓掌达300多次。通过设计这一环节,演讲者告诉学生:唯有全力以赴,坚持不懈,才能创造奇迹。这样的“鸡汤”,“喝”的时候或许会上头,“喝”后回到教室面对现实,考生反而会有更多的失落感。
这并不是说考前不需要适当的励志,但不能用力过猛。80后的个性与90后不同,90后的个性与00后不同,即使同是00后,各考生的心理状况也不同。励志需要大数据支持下的因人而异,而不是像这些“励志演讲家”拿着统一的“鸡汤”模板,制造必胜的假象。
相对而言,教师是最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只要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实不必舍近求远请来“励志演讲家”。退一步说,即便是邀请校外知名人士来给学生鼓劲,也得先做好甄别,了解清楚对方是“真英雄”还是“假把式”。
不管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如果爱考生,就要信任考生,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而不是用力过猛地给他们投喂所谓的“励志鸡汤”。毕竟,只有考生觉得好才算好。
家校携手,提供“恰当的支持”
□李 平
每逢大考,须有静气。考前励志非常有必要,但需要把握好“度”。且不说那种“千场一面”的励志演讲未必能走进学生心里,在这考前冲刺的关键阶段,助考仪式太高调反而会让学生对高考的紧张“情绪值”拉满,其本身就不是科学的做法。
高考是莘莘学子人生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同时,它也是学生漫漫人生路上的关键一步。如何正确看待这场考试,做到以平和的心态应考,确保在考试中发挥稳定,这不仅考验着每一名考生,更需要家校携手,给他们提供“恰当的支持”。
考前过度焦虑可谓高考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考生在紧张的系统复习过程中,不仅要承受学业上的压力,还需要应对来自外界的各种无形的压力。在本就紧张的氛围之下,学校、家长如若应对不当,很难说某个因素就会成为引爆“火药桶”的引信。比如对高考重要性和意义的过分渲染,父母小心翼翼、紧张变形的肢体语言,或者某些刺激性强的话语等,看似打着“助考、激励、关心”的名义,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只会激发考生的紧张情绪。
要让学生提高压力阈值,保持良好心态,需要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强化对高中生的生涯教育指导,教会学生客观看待自己、理性看待高考,合理规划未来的学习和职业道路。考前动员以心理疏导、减压赋能为主,淡化分数、名次等,重在引导学生聚焦复习的过程,摒弃杂念、调整身心、有条不紊,静心备考,细心应考。
有心理专家指出,考生压力90%来自父母。临考阶段,家长尤其要注重情绪管理。家长务必要放平心态,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迎考氛围。到了这个阶段,孩子的成绩已基本定型,家长不宜再对孩子抱有盲目的、过高的期望,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预估合理的升学目标,并鼓励孩子向着目标冲刺,平时注意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今后,考生还会经历一场又一场的“大考”,不妨把高考当作一次历练,跨过这一关,必将迎来内心更加强大的自己。
高中阶段 该如何励志
□付 彪
高中阶段意味着学生将面临更大的学习压力,也将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阶段。尤其是进入高三,所有的学生都铆足了劲,备战和冲刺高考。适时举办励志演讲这样的活动,为学生加油打气,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但要警惕的是,在功利主义观念的驱使下,某些“励志演讲家”将高考与成功直接挂钩,将演讲内容异化成了“打鸡血”,让学生眼里看到的只有学习,心中想到的只有成绩,根本感受不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励志。
比如,有的“励志演讲家”鼓吹“场上分秒必争,场下掌声热烈”,与过去一些高中喊出的“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口号是一样的,还是熟悉的“配方和味道”。去年2月,某“教育专家”在安徽省庐江中学作励志演讲时,短时间内输出诸多“毁”人不倦的观点,结果引发学生不满,话筒被学生抢走。那些性别歧视、金钱至上等扭曲的观点,无疑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对于类似的励志演讲,学校和学生都应加以抵制。
高中阶段的励志教育,不需要将高考与成功挂钩。正视高考的重要性,并为之努力和拼搏,是正常的,但人生并非只有高考一条路,或者说并非只有考上名校才算成功。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也不全是取决于高考成绩,而是源于人生路上的不断努力和追求。励志教育应当摒弃应试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而不是贩卖心灵鸡汤、人为制造学习压力。
特别是对于高三学生来说,真正有价值的励志教育,是帮助学生着眼当下,引导他们找到学习上的痛点难点并逐一攻克,努力摆脱学习上的困境,针对考前冲刺阶段“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而不是强调“分秒必争”“往死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