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广春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就去找它妈。它妈想打架,就赏它妈两个大嘴巴……”近日,有网友反映,自己用网络电视给孩子播放儿歌时,发现歌词被“魔改”,内容让人感到不适。
事实上,类似的“毒儿歌”并非个例。一些儿歌中或掺杂脏话,或宣扬暴力,或带色情词汇,还有的歌词怪异。
每个人的童年,缺少不了儿歌的陪伴。儿歌是童年记忆的一部分,是引导儿童快速建立认知的有效方式。然而,儿歌App和短视频平台上的“毒儿歌”,令人防不胜防。那些内容低俗、三观不正的儿歌,借网络传播,引发人们担忧。
“毒儿歌”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电子产品广泛应用,导致儿歌成人化、庸俗化的问题,也有优秀的儿歌创作、录制、传播、推广不力或滞后,不适应市场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问题,但根本问题还在于儿歌的审核监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儿歌的审核监管职责尚不明确。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良莠不齐的内容一不小心就流向了市场。就儿歌创作传播而言,有的为了蝇头小利、争流吸粉,有的为了宣泄情绪、释放压力……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尚未形成正确的三观,且接受能力、模仿能力强,“毒儿歌”可能会扭曲儿童的认知,使他们以丑为美、是非不分。
杜绝“毒儿歌”,急需两手抓:一手抓网络文化传播推广领域,推进完善儿歌的审核机制,落实儿歌的监管责任;一手抓儿歌的创作繁荣,用优秀的儿歌占领网络宣传阵地,让儿童健康成长,免受“毒儿歌”的侵扰。二者缺一不可,是限与放、管与疏的统一。前者意在提高儿歌的门槛,将“毒儿歌”拒之门外;后者意在鼓励创作优秀的儿歌,让优秀的儿歌更多、传播更广、收效更大。
对儿歌的审核监管,是一项需要文化、市场、司法等多部门联动的大事。相关职能部门只有加强日常监管,督促儿歌的创作、录制、传播、推广等环节做到合法合规,才能整体提升儿歌的质量,使儿歌成为培养、教育儿童的正确打开方式。
短视频时代,为儿童创作和提供有底线、有内涵、有质量、易传唱的高品质儿歌,充实儿童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让儿童的心灵世界纯洁而美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