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4月2日 星期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新闻回顾 日前,山东大学物理学院网站发布消息,山东大学研究生管理系统已增设“导师指导”模块,要求全体研究生导师每周要与所指导的研究生见面一次。此刚性规定一出台,即引发了舆论热议。

规定“每周见一次”有现实意义

□夏熊飞

山东大学的这一规定,在导师带研究生越来越多、师生关系日益疏远的当下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导师与研究生一周连一次面都见不着,何谈指导学生的学业?

指导研究生是导师的义务,保持一定的见面频率是履行此项义务的必要前提。有人认为,导师和研究生都是成年人了,还要规定彼此的见面频率显得多此一举。其实不然,对于负责任的导师,见学生的频率恐怕只会高于每周一次,这一规定自然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影响,但对于少数敷衍塞责的导师,此规定就不啻为有力监督之举。

高校有“象牙塔”的美誉,多数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导师与所指导的研究生往往能实现教学相长。然而近年来,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有的导师以“老板”自居,研究生则沦为免费的“打工仔”。“老板型”导师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外面“漂”着,要么拉项目和课题,要么就是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很少把时间留给研究生。加之校园环境相对封闭,导师与研究生的纠葛多发生在小圈子之内,学生维权更是难上加难……凡此种种,于研究生而言都是“难以承受之重”。因而,出台类似于“每周见一次”的刚性监督机制,很有现实意义。

当然,把导师的权力关进笼子,并不是要限制其学术自由,也不是干涉他们对研究生的指导工作。每位导师性格不同,带研究生自然风格各异,这些都需要给予充分尊重。只是无规矩不成方圆,缺少监督的权力必然任性。不断完善监督机制,是为了让导师做到在不触碰红线、不踩踏底线的前提下,带出更多优秀的研究生。

为高校的相关探索点赞

□李 平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校是前沿阵地。而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学术指导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规范研究生导师行为,对于高校而言,显得十分必要且迫切。

实际上,研究生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导师的权利、义务在高校的相应规章制度中都有着详细的规定。对于高校导学关系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教育部不止一次严肃表态。2020年,教育部就出台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从坚持正确思想引领、科学公正参与招生、把关学位论文质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8个方面提出要求,明确了导师指导行为“十不得”。

毋庸讳言的是,尽管多数导师谨遵规定,恪尽职守,但总有个别人对相关规定视而不见,缺乏规则意识与基本师德,其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把研究生当成“工具人”,有的则涉嫌学术不端,严重失职,等等。而学生选导师往往就像“抽盲盒”,也就是说他们遇到的导师好不好、研究生学习生涯顺利与否,全凭运气。还有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更换导师阻力太大,毕竟导师掌握着学生毕业的大权,“硬碰硬”对学生而言成本太高、代价太大。

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失责失职的认定标准与追责机制,完善激励制度与评价机制,推动研究生导师专业道德行为的改进和专业道德自律水平的提升。此外,要设立畅通有效的投诉机制,让学生“求告有门”,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

研究生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导师的精打细磨。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导师带学生数量过多在高校普遍存在,因此,高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多一些考量,确保每位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指导。

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过硬的导师队伍。目前,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逐步扩大,导师队伍建设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期待越来越多的高校能重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一些类似“每周见一次”的有力举措,助力研究生和导师实现双向奔赴。

让师生关系 返璞归真

□耿银平

其实,就算是高校没有提出要求细则,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学术能力的导师,也是非常清楚自己的职业定位的。作为学术导师,他们要给予研究生高屋建瓴的学术引领,让研究生在较短时间内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培养科研兴趣。作为人生导师,他们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关心尊重学生,了解爱护学生,在情感、生活、心理、职业设计等诸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借助这种双重指导,构筑强大的师生共同体,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

可当下,在研究生导学关系中,出现了雇佣化、寻租化、利益化、片面化、复杂化等现象,一些导师行为失范,举止失度,急功近利,漠视研究生权益,甚至缺乏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和共情等。再加上很多高校缺乏对研究生导师的制度规范,导师们的自我监督不够,很容易产生师生关系异化。

让异化的师生关系返璞归真,仅凭“每周见一次”的要求,显然还不够。要改善异化的师生关系,应从两方面着手。其一,高校要及时出台研究生导师监督和管理制度,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用制度倒逼导师不敢寻租,不愿滥用权力。其二,高校要营造温情温馨、以情感人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注重做好各种思想沟通和协调工作,以情化人留人,激发导师敬业乐业的活力,孵化一大批既矢志于学术创新又踏实肯干的优秀导师。

《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为研究生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只有强化制度监督,提升职业自律,净化学术土壤,才能让异化的师生关系回归正轨。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