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讲台变成舞台,让传统艺术创造性地融入课堂,加强艺术与美学通识教育,唤醒青年学生文化自信。
□谢伟锋
再辉煌的文化,一旦失去传承就必然“泯然众人矣”。往现实的场景去看,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包括大学生族群在内的年轻观众,还有多少人会去现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答案不得而知,但已有人在进行创新式的探索。近日,南昌大学一门赣剧课“火”了,“火”到原本能容纳200人的教室挤满了学生,不得不换成更大的教室。课堂上,教师着戏服、挥水袖、舞折扇、耍花枪、上戏妆,学生不仅看得津津有味,还积极上台参与表演。
既出彩,更出圈,自然引得大家关注。这堂课的主讲教师叫陈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传承人,也是南昌大学赣剧文化艺术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她主讲的这门“赣剧艺术鉴赏”已开设多年,主要介绍赣剧的历史、声腔和表演特色。别看课程现在是“一座难求”,但陈俐之前也曾有“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烦恼:以前侧重用讲台讲稿的形式,课堂效果不好,课上玩手机的也不少。传承戏剧文化要“采千载之遗韵”,让它在青年群体中“火”起来则是秉轴持钧的关键。陈俐把讲台变成舞台,也为学生打开了一个精彩的“新世界”。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历史的凝聚,也来自薪火的相传。作为非遗传承人,陈俐将赣剧的舞台搬到了课堂,通过挥舞水袖、翩若惊鸿的精彩演绎,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达成大家“抬头率100%,上课都不用打卡”的深度参与。这样的追随者众,才是文化传承实际意义上的“群众基础”。从剧院一隅走向大千世界,传统戏剧的出圈远不只“看上去很美”,更有背后无数人的绵绵用力。就这一点来说,陈俐无疑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方式。
戏剧就像一把标尺,审视出国人对“文化传承”这四个字的理解程度,而像陈俐这样把讲台当舞台的探索者,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最近,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黄齐峰来到天津大学,在“京剧与中国文化”通识课的课堂上为师生带来了生动的一课。黄齐峰加入了演出道具与体验环节,为学生穿上了行头,使得大家能沉浸式感受到京剧艺术的魅力。有网友感慨,这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这才是文化该有的样子。据了解,“京剧与中国文化”设置于2020年,系天津大学通识选修重点课程,而并非“小打小闹”。
站在时间的高度审视,文化犹如一条金丝带,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能撑起一台台传统戏剧的,除了舞台上的表现形式,还有能赢得年轻人认可的“硬核”实力。如今,让传统艺术创造性地融入课堂,加强艺术与美学通识教育,唤醒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已有不少范例。优秀的戏剧具有跨越时空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当越来越多的人带领着当代青年去探寻“何以为中国”,文化传承也就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