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祝浩军老师参加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评选共8次,均获奖。有意思的是,他在2009年之前获得过3个三等奖;2009年之后,有一个长达9年的间歇期,没有参加评选。2018年开始,祝浩军强势回归,厚积薄发,5次参评,获得3个一等奖(2019年、2021年、2022年)、2个二等奖(2018年、2023年)。下面请他为大家分享经验——
□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上德校区 祝浩军
如何写论文呢?写论文要从选题开始。
根据选题,确定一个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的标题,标题取得好,就会吸引读者去阅读和学习。
引言部分是论文的精髓,要字斟句酌、清晰而概括地写出论文的意图,即说明自己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主体部分是说明自己观点和做法的可行性,要有理有据、符合逻辑。为此,在撰写主体部分之前,要给主体列一个框架,相当于论文的骨架。
论文的素材不应是临时准备的,而是平时自己从随处可见的教育教学现象中选择的,采集数据、访谈记录、如实描述,通过分析、比较、概括,逐一提出自己的论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最后,要以精练的语言揭示出一些规律,提出努力方向或以深刻的反思引领读者去思考。
动手写一篇论文,整个过程下来,应该不用一周。
很多教师认为,写完成效与反思,或者说结论部分后,论文也就完成了。其实不然,这只完成了一半。作者还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论文,不断地修改与完善。
如何修改论文呢?我认为,要在写完之后的两三天内进行二次修改,顺着原有的思路把内容写深刻。
首先,审视论文结构。要从头到尾通读,看布局是否虎头蛇尾,论据是否充分可信,观点是否前后一致。
其次,梳理逻辑关系。看章节之间联系是否清楚,记录数据是否鲜明准确,案例描述是否典型鲜活,文献查找是否全面周到,语言表达是否通俗规范……各方面都要逐一推敲。必要的话,舍弃多余的叙述,让论文的观点更集中、内容更清晰。
最后,诚邀高人审阅。如果觉得自己的论文已经达到变成“铅字”——可以发表的程度,可以邀请他人品鉴和指正,比如转给自己的同事、本学科师傅、教育界专家等,让他们帮你检查文句,提出建议。经过一番集思广益、修改完善,论文中的观点和经验将更具有可读性和借鉴推广价值。
论文表达需要有创意,如何做到呢?
我认为,最主要的是需要真实的实践和深刻的感悟。从教多年,我一直负责小学数学教学,认为好的数学课堂应该让学生课前有期待、课中有互动与收获、课后有思考的余味和追求。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从2016年9月开始,我在四年级课堂中尝试“双动”课堂的探究,即在常态课堂中增加学生活动环节,创设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教育情景。
“双动”课堂教学模式以动态、开放为特征,课前学生预习、教师做题,课中学生讲题、师生互动,课后限时作业、撰写学习报告,采取以“活动”和“互动”为基础的教学策略,实现“课程的活动化”和“课堂的互动化”,努力让每个学生爱上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改进,至2018年末,我将几年的经验和反思整理成论文《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高年级“双动”课堂的研究》(编者:该文作者为第二署名,当年作者第一署名论文为《核心素养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策略》,获一等奖)。
又如,最近10多年,我分管学校的教学工作:课程改革、评价改革、在线教学、“互联网+”教育……岗位责任驱动我必须学习和钻研,根据校情、师情、学情创造性地推进工作,探索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管理策略和教改之路。
不少工作都是经过前期调查、论证和策划的,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后反思总结,对当时的应对策略所取得的感悟甚至醒悟,往往包含着教育的真谛。
2018年春节前夕,我开始就低段学生“游考”活动列出基本框架,逐一填充“非纸笔测试”素材,引用理论依据、政策要求及同行案例,用一周时间写完《智慧游考:“游”出智慧,“考”出素养》,当年获得二等奖。
2021年,《数字化“舜童活学”课程云端共享的实践探索》一文,是基于疫情下在线教学与课程开发情况,将学校“数字化微课建设”创新实践的策略与反思加以系统阐述,经过几轮修改完善,获一等奖。
因此,写论文要摆正心态,也就是说,不能为写论文而写论文。一年一度的参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自己创造性教育教学工作成果的检测。在忙碌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静下心来,从具体实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将真实的教育经历和深刻的内心感悟写出来,将符合时代性、前瞻性的所行所思供伙伴同行借鉴复制,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审阅我们的论文,这是何等荣幸的事情。
不必刻意追求奖项高低,因为教育人生没有满分。
每个教育者都背着一个永远装不满的筐,一路前行,一路采摘,步履不停;这样勤思不辍,好学不倦,追求不懈,果实才会越采越多,自己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