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2月2日 星期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劳动教育中的应用与探索
——以学校值周劳动开展为例

●项目化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

□湖州市第五中学教育集团凤凰校区 许 虹

时至今日,学校的劳动教育早已不仅是打扫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它更体现着学生为解决真实问题而进行统筹安排和协调沟通的技能和能力。项目化学习以驱动性问题为引领,强调实践过程中参与者的相互沟通与协作,它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开辟了新的探索途径。本文以学校值周劳动为例,引导学生通过任务驱动、优化设计、活动探究、反思改进、评价提升等环节,以项目化学习方式应对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优化值周劳动。

一、项目背景与分析

我校从多年前就开始实行值周劳动制度,轮值班级在校大队辅导员的指导和班主任的组织下开展劳动。通过观察和调研,笔者发现值周劳动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劳动的平台,促进了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但也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观念缺失技能弱

大多数家长包办了家务劳动,导致学生从小普遍缺乏劳动锻炼,劳动技能较弱。此外,近年来社会上对“成功”的片面定义导致部分家庭在教育孩子时有功利化倾向,使得学生对普通劳动者产生了认识偏见,更不能体会劳动的重要意义。

2.被动安排自主少

原有的值周劳动任务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劳动兴趣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甚至存在拈轻怕重、互相推诿等现象。同时,班干部没有发挥应有的组织协调作用,值周劳动仍停留在浅层次,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难以体现。

3.重复讲解效率低

每周五,校大队辅导员会指导下一个轮值班级进行工作布置。第一次布置工作时,由于值周劳动岗位多、要求高、时间线复杂等原因,存在讲解工作量大、讲解不明、学生不清、新班主任不了解等情况。而同一个班再次值周时,又存在重复讲解、效率低下等问题。对于大队辅导员强调的注意事项,学生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项目的实施

我校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以解决值周劳动真实问题为情境,通过任务驱动、优化设计、活动探究、反思改进、评价提升等环节,利用学生座谈、小组协商等活动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不断自主改进值周劳动工作方案,使之趋向科学化、合理化。

1.任务驱动,提升意识

设立值周劳动的意义是什么?实际目前各班的值周劳动效果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优化值周劳动工作?……当这一系列的问题抛向各班的学生代表、班干部和大队委时,他们认真地对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值周劳动的优势、不足和改进方法,不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就工作内容(What)、责任者(Who)、工作岗位(Where)、工作时间(When)、怎样操作(How)及为何这样做(Why)对值周劳动进行优化设计。

此环节中,学生们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进行探索和协作,尝试解决问题,不断获得体验感和成就感,进而提升了对值周劳动的价值感和认同感。

2.制定手册,明确职责

经过充分的商议讨论,学生根据工作内容设计工作岗位,确立岗位人数,制定了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图,并明确了岗位职责。同时增设大队委岗位职责,将工作重点放在监督反馈上,让大队辅导员及时收到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不断细化分工表,制作值周班工作操作手册、值周班物品交接记载本和大队委监督记载本,使管理有依据、清点有记录、问题有反馈。

这一阶段劳动委员等班干部及学生代表全程参与方案制定,真正使学生参与到劳动工作的设计中来,提升完成劳动任务所需的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实践体验,改进完善

在井井有条的劳动任务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工具使用不合理、费时费力效率低、小组任务分配不均……根据每个班反馈的不同情况,值周班班干部在每天放学前的改进会上汇总当天问题,各小组就此展开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在经历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后,学生更能注意到相关需求,进而在提出解决方案时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创造性。

小组讨论的形式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各主体在合作与碰撞中解决实际问题,既避免了简单劳动知识的重复讲解又丰富了劳动体验。

4.展示成果,分享体会

在结束值周前,各班会进行值周劳动总结会,通过小组讨论整合本班值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向学校提出改进建议。

学校也会根据已进行值周劳动的班级的表现,评选出积极劳动、组织有力的班级,并由他们负责向其他班级传授经验,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在项目化学习的劳动教育中,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和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历经设计、制作、实践、淬炼、探究多重环节,在掌握劳动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自我管理、团队合作的能力,也培养了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能够充分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了主体意识和担当精神,培育了社会责任感。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