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进一步织牢校园安全防线,严密各项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
□谌 涛
1月19日晚,河南省方城县一学校宿舍发生火灾,事故造成13人遇难,4人受伤。对悲剧的发生,我们深感痛心。这次事故,给每一所学校再一次敲响了校园安全的警钟,定期演练和培训做到位了吗?学校的消防设施按照标准配备并定期维护了吗?对待校园安全须杜绝侥幸心理,常抓不懈,追求万无一失。
保障校园安全是学校最基本的职责之一,也是最基本的教育职责。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重来,校园安全再怎么重视都不过分。进一步织牢校园安全防线,严密各项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既是大势所趋,更是人心所向。
安全教育课程化。通过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护学生安全是教师的天职,对于校园内的安全隐患,教师更为清楚熟悉。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习校园安全防范知识,提高校园隐患排查解决能力,真正把学生安全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守护学生安全,更需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首要的就是加强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开展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通过课堂讲解、实地演练等多种方式传授防范欺凌、防暴力、火灾逃生等安全技能,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及自救能力。同时要让学生参与到校园食品安全、宿舍安全等工作中,比如一些学校实行的学生安全员制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机制运行常态化。保持校园安全机制的常态高效运行,为学生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护墙。在实施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要防止“先紧后松”现象:刚开始在政策要求和强力推进下,相关防护措施都到位了,但过了一段时间有所松懈,安全教育、安全演练等开始走形式、走过场。校园安全不能只依靠突击战来解决,需要构建长效保障机制,为学生的人身安全提供长效保障。
安全管理专业化。学校的安全设施和人员,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应在质量上有保障。安保人员需要专业化管理。目前,一些学校的安保人员中还有不少“看门式”的老人,年龄偏大,缺乏基本的安保训练和培训,一旦发生突发事故,很难发挥作用。为此,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安保人员,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安全经费有保障。校园安全保障,绝不能让经费不足成为拦路虎。无论是硬件建设达标,还是安全机制保持常态高效运行,都需要有持续的经费投入。对于配备中小学安全设施和人员的政策要求,一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不达标、打折扣的现象时有发生,关键问题还在于经费未能落实。一些学校并未形成常态化的校园安保资金保障机制,以至于在安全建设上常常为资金发愁。安全保障就该防患未然、未雨绸缪,不能总是等到安全事故发生后再来“亡羊补牢”。建议把校园安保供给纳入地方财政的专项预算,在部门、地方政府、学校等主体之间,构建合理的校园安全经费投入分担机制,并保证专款专用,切实保障校园安保资金不断流。
当然,校园安全是一个复杂系统,守护校园安全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校园的围墙再高,独力撑起一片安全净土也力有不逮,需要形成一套完善的动态管理、应急处置与源头治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只有多方携手,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让校园成为最安全、最让人放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