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月30日 星期

做好“让美浸润校园”这篇大文章


新闻回顾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包括实施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等。这是全面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引发广泛热议。

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

□付 彪

《通知》开宗明义,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导向明确、意义重大。

美育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尤其是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来,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但也应当看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美育意识依然较为薄弱,过度看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视对学生美育素养的培养,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新时代美育价值功能的再认识。

《通知》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围绕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首次提出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三个层面的任务,提出阶段性实施目标及八大行动,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这也意味着美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激发创造活力等方面发挥着更为基础性的作用。

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首先要摒弃“副科”思维。长期以来,受应试思维的影响,美育在不少地方和学校被视为“副科”、窄化为艺术学习,甚至存在“为考而学”的倾向。要树立“以美立德、以美启学、以美促创、以美冶情”的美育理念,按照国家美育课程要求,配齐美育教师,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真正浸润在美育环境中,获得美育的滋养。

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关键要夯实美育课程体系。遵循美育特点,突出价值塑造,以艺术课程为主体,深入开展美育课程研究,推动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的美育资源,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

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还需全社会一起协同行动。以美育浸润教师,塑造人格魅力,涵养美育情怀,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以美育浸润学校,着力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营造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与区域文化优势,整合利用好各方资源,联动家、校、社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育人。

美育重在“浸润”

□耿银平

《通知》提出了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八项工作举措,为美育浸润行动指出了具体操作方法。这些工作举措虽宏大,但在字里行间投射着无形的、微妙的“浸润”的力量——宏大的美育规划必须借助于细致入微的“浸润”骨架来完成。

就“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这个维度而言,美育的“浸润”功能体现在:在每一个教育场景中,教育者输送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还有“看不见的知识和技能”。这个“看不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内涵、教学技能,当然更包括审美内涵和素养。

具备一定美育素养的教师,一定是备受学生喜欢的好教师。试想一下,当教师总能赋予本学科的诸多知识和技能一种美感、一种无法言说的艺术感染力,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更在润物无声中把美植入学生心中。比如数学学科中有对称美、几何美,语文学科中有波澜壮阔的壮美和小桥流水的柔美,物理学科中有神秘的力量美和宇宙美,生物、化学学科中有五颜六色的色彩之美、变幻之美等,当教师练就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洞悉挖掘出教材中的每一个细微之美,并将这种美的感受和学生充分连接,学生便能在课堂上接受到美的熏陶和净化,得到美的启发和感染。教师美育素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美育工作的落实,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靠某个活动、某个工程,就能立竿见影完成的。美的发展更需要一种持续的、踏实的力量,以及去功利化的教育规划,来达到默默推进、润物无声的效果。其关键是让学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美育素养的提高、美育技能的完善、美育视野的开阔。

期待“浸润”成为一种美育发展常态,每一位教育者、每一处校园景观、每一个课堂环节都能释放“美”,让学生感受“美”,将“美”的种子深深播撒进学生的心田:塑造人格魅力,涵养美育情怀。这才是“浸润”的最大意义和价值。

推动城乡美育 均衡发展

□李 平

《通知》明确,到2027年,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再用三到五年时间,优质均衡的美育更加普及。

城乡美育均衡不仅关乎我国全民审美素养的提升,也为乡村儿童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来自遂昌县湖山乡黄泥岭村的孩子们,用直抵人心的歌声,打动了无数人。这是一群致力于公益音乐教育的音乐人接续努力的结果,也让人们看到了乡村美育的力量。

近年来,随着美育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中的重点,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因地制宜,探索出发展艺术教育的新路,不少乡村学校还坚持擦亮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品牌,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和学生的成长动力。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美育仍是当前乡村学校教学工作中的薄弱一环。受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和美育认知理念制约,乡村学校美育仍存在边缘化、形式化、空心化等现象。有鉴于此,乡村学校要进一步增强自信、改变观念。事实上,乡村本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从农耕文化到民间工艺,可以借由美育得以很好地传承。与城里学校相比,乡村学校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育资源,完全可以得到更好地开发、利用及整合,并能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进行更好地融合。

乡村美育尤需脚踏实地、久久为功。《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城乡教师交流、优质美育课堂资源共享等。无论在设施设备,还是在美育师资力量上,乡村学校与城里学校都有着不小的差距,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城里优质美育资源、社会公益力量持续不断的“锦上添花”,以及社会各界的“拾遗补漏”。

同时,在数字化时代,要进一步放大“智慧+美育”的力量,让乡村孩子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更加便利地实现自由创作及表达,弥合城乡美育资源鸿沟,让城市与乡村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