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月30日 星期

取消寒假书面作业,其意义不止于“减负”


●寒假不留书面作业,是教育回归育人本体功能的应然举措,也是教育尊重内在规律的当然反应,更是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

□朱建人

日前,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发布一则消息:这个寒假,全面取消传统书面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学校为学生精心定制的一份由游学、阅读和劳动、健身等内容组成的“寒假生活指南”。消息甫一传出,便引来媒体的刷屏,让众多学生艳羡,也让部分习惯了被“卷”的家长产生怕被“躺平”的隐忧。校长黄升昊对此十分淡定,认为基础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激活了内驱力,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对此,笔者深以为然。在笔者看来,寒假不留书面作业,是教育回归育人本体功能的应然举措,也是教育尊重内在规律的当然反应,更是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这样的行动,其意义非同小可,远非“减负”两字能够涵盖得了的——

寒假是学生生命滋长的“贴膘”期。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对于一年到头每天奔波于家校之间的学生来说,没有寒假书面作业的日子,一定是他们每天能睡到自然醒的惬意日子,也是他们增强体能、滋养精神的难得时光。在这样的日子里,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休息和放松,治愈一年中的各种疲惫感与挫折感: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翻阅一些平时没时间看的闲书,找小伙伴玩点平时没机会玩的游戏,再辅之以春节期间家庭亲情的呵护,以及祥和气氛的浸润。正如教育学者周贝隆所言:“足够的闲暇、玩耍,不但是青少年享有美好童年和青春的天赋权利,也是现代教育的特点。光有闲暇、玩耍,不一定能造就人才,但负担过重,玩耍不足,将导致扼杀天才,挫伤个性则是必然的……”

寒假是学生发展综合素养的“生活历”。通过“生活历”培植学生的“生活力”,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创新所在,也是当下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不二路径。陶先生认为:“未来之学校,未来之教科书,未来之教学,必须建立在生活历上,始可谓为活的学校,活的教科书,活的教学。”智能时代已悄然来临,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各种挑战,因此必须培植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活力”。寒假不留书面作业,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参与各种有意义的项目,如研学、运动、社交等。而春节、元宵等节日,以及寒假中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宝贵资源。因此,充分运用好这一难得的“生活历”,用好这本“活的教科书”,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善莫大焉。

寒假是积淀学生学习力与创造力的“磨刀石”。中国有句古话:“磨刀不误砍柴工。”也就是说,貌似并未直接作用于劳作的那些闲置工夫,是后续发力的重要保障。人们常说“闲暇出智慧”,在没有太多作业干扰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在自主状态下有滋有味地去学点自己想学的东西,大胆地尝试一些天马行空的设想。这其实是在磨自己的思维之“刀”,积淀自己的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未来已来,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昭示着人类社会在超常规发展,那种以刷题为能事的教育必将成为历史。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