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刘 波
最近,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举报中心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受理处置一批仿冒学术期刊诈骗网站,并公布相关仿冒诈骗网站名单,新华社等多家权威媒体转发,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教育研究》、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生物教学》等20种期刊均被仿冒。这些仿冒网站与国内相关期刊网站页面相似性很高,并冒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主管主办单位的名义对外发布约稿通知,诱骗作者收取“审稿费”“版面费”,扰乱正常学术论文出版秩序。目前,这些严重侵害作者和出版方合法权益的网站均已被关停。
多个省份的教育厅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始严查职称评审中存在的发假刊问题。前不久,某省教育厅职改办在职称申报提示中也指出:“对申报人在《教育研究》《教学研究》《教育科学》《中国教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教育学》《素质教育》等刊物发表的论文更要高度重视。对发现有假刊、假论文的,一律按以虚假材料申报职称处理,并按规定对学校(单位)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
这份提示中所提到的刊物,其实都是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刊物,也是被假刊仿冒的重灾区。
《教育研究》是教育理论领域非常权威的刊物,中小学教师能在上面发表论文实属罕见。如果你手头上正好有一本《教育研究》,而其中的论文基本上都是中小学教师发表的,那这本刊物无疑是仿冒的。
一线教师公开发表论文,既是一种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达,也是专业影响力的有效提升,更是面临职称评审或名优教师评选时的刚需。
2017年6月,安徽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通报4起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师风问题,排在第一的是论文造假。其中,某教师在正高级职称评审期间,提交的61篇发表论文中有48篇发在假刊上,在通报中被指学术不端,受行政警告处分,5年内不得申报正高级教师职称。
教师的文章再好,如果被查实发在假刊上,在职称评审和名优教师上被耽搁,对自己而言实在伤不起。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电信反诈方面的意识较强,但对虚假学术刊物就不太具备辨识能力,上当者不少。
假刊主要分两种:一是不存在的刊物,二是合法刊物的仿冒。
其实,验证假刊非常简单,只需要两个步骤:第一步查刊物是否存在,进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站,点击首页“办事服务”中的“从业机构和产品查询”,再点击“期刊/期刊社”,就可以知道该刊的发行资质是否正规;第二步查刊物是否为伪造,进入中国知网或维普资讯等期刊网站,在首页的检索栏输入刊物名称,就可以按同一期目录逐一比对手头这本刊物上的文章。
假刊需要相关部门加强打击力度,也需要学校教师加强识别能力。安徽的那名教师在参加正高职称评审中,数十篇论文被认定发表在假刊上,不管自己是否知情,有了锅还得自己来背。学校没有及时发现问题还给予奖励,负有把关不严的责任。
排除教师上当受骗在假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如果学校把这些论文视同真货,就会在教师中营造浮躁的研修氛围,给不良风气推波助澜,以致劣币驱逐良币,让认认真真搞科研的教师寒心。
学术反诈大致上有三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是县级以上的教育业务部门,其在审核论文等材料时要严把“真伪关”。
第二道防线是学校教科室等部门的负责人,其要尽量减少教师在假刊上发表论文的可能性,避免教师在辛苦写成论文后去“蹚雷”“栽跟头”。
每一位教师都是预防学术诈骗的第一责任人,教师自身实力是筑牢第一道防线的保障。教师如果能关注和订阅一些教育类刊物,认真研读其中适合自己投稿的目标报刊,并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写作能力,那么,假以时日,在目标刊物上发表货真价实的论文不会是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