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五个严禁”:严禁随意扩大范围,学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应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做好衔接;严禁强制学生参加;严禁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严禁不符合条件的机构和人员进校提供课后服务。每一条都有的放矢,切中肯綮。
“双减”落地以来,各地的义务教育段学校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提供课后延时服务,有利于满足家长的托管需求,化解家长的托管焦虑。相比市场上的晚托班,学校的课后服务更安全、更专业,家长也更放心,还能减轻经济负担,免除后顾之忧。丰富的课后服务内容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的课后服务出现了问题,比如:随意扩大课后服务范围,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强制要求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在课后服务活动中组织学生备考、讲授新课、集体补课等,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人为设定指标,要求每个班级学生参加课后服务超过90%……此种乱象不一而足。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后服务是教育责任的扩展与延伸,是对学校教育、学校服务的补充、优化与深化,不能背离“教育托底”的初衷。此次通知对课后服务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划定红线,并进行了规范。红线既已划出,关键在于落实。因此,相关部门、学校只有将“五个严禁”落到实处,才能避免课后服务受到不规范行为的干扰。
“去伪”还要“提质”。不仅要叫停课后服务不规范行为,还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补上课后延时服务的短板。比如课后延时服务不能成为“课时服务”的简单延伸,而要更人性化,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增加种类、丰富内容、提升学生兴趣等。要让课后延时服务更接地气、更贴切实际,根据学校、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更好地体现课后服务的公共服务价值与属性,发挥出课后服务的正向作用,推动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全覆盖,真正惠及学生和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