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月16日 星期

从中学生“磕CP”说起


●“磕CP”其实是青春期孩子在性意识萌发和情感养成过程中潜意识的表现,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李晓鹏

近日有媒体报道,有的初中生学着大人的样子,“磕”起了学霸同学的CP(网络用语,意指情侣、搭档)。这虽是一种恶作剧,但也需要小心应对。

“磕CP”是指对自己喜欢的屏幕情侣或CP表示支持的意思。“磕CP”作为粉丝经济的一种具体表现,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媒介的大力宣扬。现在的中小学生,身边的电子媒介很多,像电子手表、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不可避免会接触到成年人的话题。

对于社会已经存在的影响,尤其是某些在教育者看来是“负面”的影响,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说明,就摆上了议事日程。有的观点认为,应该尽可能杜绝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让孩子尽可能在纯洁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现在来看,这种观点和努力是徒劳的,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越强调不要做,青春期的孩子反而会生出“偏要去做”的逆反心理。

另外一种观点则属于放任派,认为“存在即合理”,让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自然成长是最好的,越早了解社会,就越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这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同样缺乏对未成年人心理发育规律的了解。未成年人的心智并不成熟,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对于来自社会的影响缺少判断力,分不清是非,需要教育者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三观。

像“磕CP”这种情况,表面上看是模仿追星行为,实际上是关于情感与性教育的问题,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影响深远。处理得好,会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和婚恋观;处理得不好,将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然而遗憾的是,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性教育上相对缺失,缺乏科学理性的认知。儒家传统认为这属于“男女之大防”,不能公开讨论,更不能越雷池一步。这种传统观念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虽然生理卫生知识已经进了课堂,但要么匆匆带过,要么压根就不提。涉及某些章节时,干脆就让学生们自学。除了性教育,情感教育也十分重要。在这样一个媒介化生存的时代,存在大量需要情感表达的场景,情商已经被认为是比智商更为重要的素质,学会表达情感,对未成年人未来的人生道路至关重要。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样内敛含蓄,爱人之间、家人之间并不善于表达情感,也由此产生了不少人生遗憾。

回到“磕CP”这个话题,其实这正是青春期的孩子在性意识萌发和情感养成过程中潜意识的表现,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