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月16日 星期

“爱与幸福”理应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必修课


●恋爱课不是为了“脱单”,幸福课也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答案”,关键在于激活大学生“爱与幸福”的能力。

□胡欣红

近年来,天津大学相继开设了恋爱课、幸福课,并纳入全校公共选修课程,这些课在青年学生中迅速走红,成为全校最难抢的课之一。不少学生抱着寻找人生良方的期待坐到课堂里,有人想谈一场恋爱,有人想让自己变得快乐……

婚恋问题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不少高校开设了“恋爱心理”相关课程,屡屡引发舆论热议。不过,对于恋爱课,不少学生却容易“望文生义”。主讲恋爱课的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王小玲,被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上了恋爱课,能脱单吗?”她总是笑着说,这不是一门“脱单课”,也不会教太多所谓的“恋爱技巧”。

其实,恋爱课和幸福课本质上都属于心理学课程,其主旨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类课很容易触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渴望获得幸福,可如何得到爱与幸福,却并非易事。爱与被爱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爱是一种相互吸引,但也离不开相互包容和理解。对一些高校学子而言,或许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却并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保持有效沟通。虽然生活在物质丰裕的年代,但很多年轻人常常弄不清幸福究竟是什么。

乐不在外表而在内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幸福的定义并不统一,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幸福绝不只是学业等“外在”方面的成功,更要深入体会生命的内在意义。当下,大学生亟需心理的引导,激发唤醒其内心更多的幸福感,进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宁静致远。

情感问题是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普遍关心的话题,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一个人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需要完成,处于18~25岁年龄段的大学生面临的人生课题是建立亲密感,克服孤独感,形成爱的品质。

以恋爱问题为切入口,无疑抓住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关键点。值得一提的是,恋爱课除了谈“爱”,还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如何与人沟通、相处,如何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如何提升爱的能力等。

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倘若不能给予积极的引导,在面对感情挫折时,容易出现情绪偏激失控,甚至做出极端行为。通过在高校开设恋爱课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恋爱观,让他们了解如何与异性相处以及恋爱中所应承担的责任,解决恋爱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避免大学生在恋爱中造成互相伤害,实乃应有之义。

恋爱课不是为了“脱单”,幸福课也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答案”,关键在于激活大学生“爱与幸福”的能力。学会爱与付出,生命才会真正变得丰盈。从这个意义上讲,“爱与幸福”理应成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必修课。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