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

“院士任中小学科技校长”并非大材小用


□杨朝清

近日,宁波大学青藤书院科技节开幕。开幕式上该校学生聆听科学家的讲座,倍感兴奋。当天,该校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所长陈剑平教授担任科技校长。特聘院士当中小学科技校长,这在宁波市尚属首例。

“院士任中小学科技校长”并非大材小用,而是源于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在传统的学术评价体系中,院士处于金字塔塔尖的位置。院士们备受社会尊崇,承担多种社会角色,一位院士愿意挤出本就有限的时间到中小学校做科普,本质上是科学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生动体现。

长期以来,在“唯分数”“唯升学”的裹挟下,中小学科学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此同时,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已经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一个行业或领域处于领军地位的院士到中小学开展科普,不仅能够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也具有很强的符号效应,向全社会传递出一种强烈而鲜明的信号,即科学教育要从小抓起。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是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院士任中小学科技校长”有助于开展科技启蒙教育,通过科普的方式点燃科技创新的火把。科学家与学生面对面,会让学生觉得科学离自己并不遥远,也会进一步发挥科学家的榜样引领示范作用。

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初衷,并不是指望人人长大以后都能成为科学家,而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从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到尊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教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对他们进行了精神滋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坚定价值航向、建构精神坐标。从日常生活入手答疑解惑、增加科普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有助于吸引更多青少年主动了解科学、爱上科学,这或许就是“院士任中小学科技校长”的良苦用心。

为科技创新提供沃土,让科技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呼唤高品质的科学教育。在“每位知识分子都应该做一些科普工作”的思想自觉、“科研和科普理应‘比翼齐飞’”的价值引领下,不少知识精英积极参与到中小学科学教育中。

不论是“院士任中小学科技校长”,还是“院士成网红”,抑或是同济大学退休女教授“硬核科普物理”,这些“大咖”不约而同开展科普,根源于科普传播理念的重塑与更新——摒弃过去以我为主的灌输和说教,以平等视角做知识分享、经验共享,让高质量科普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互联网时代做好科普的成功密码,也启迪着各地各校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投身科普。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