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

机制赋能学校发展


●用机制赋能学校发展,激发师生内生动力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发展方向。

□谌 涛

学校管理过程中,期待师生有所作为,往往通过采用制定一项制度来推进。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量化考核、过程督查。但教育是良心事业,很多工作无法用细致量化的考核标准进行衡量。如何激发团队活力?如何激发人的潜能和善意?如何形成团队合力?在笔者看来,都需要用机制的力量。

机制是一种良好的制度设计,是基于学校发展共同愿景、着眼长远的系统设计,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机制的作用是激活、引领、撬动,激发内在力量,给人以正面的导向,从而发挥乘数效应、倍数效应。一旦激发内生动力,就有众多主体为实现目标采取积极行动,自然会放大积极效果。

总体而言,机制是一种规则设计,它促进系统或组织中的利益相关方积极互动,让行为主体处于一种积极、互动高关联状态,让师生能够自觉自愿去作为,这就是机制思维。人有逐利的天性,也有向善向好、重视情感、希望被信任的天性。因此,学校建立机制,通过机制引导师生的行为,需符合人性,承载师生共同远景和价值取向,给师生稳定的预期和选择的自由。

用机制赋能学校发展,在机制形成的主体上,要从一元主体到多元协商。机制的形成不能由学校领导说了算,其形成必定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协商、最终形成共识的过程,多元主体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层,还包括教职工、学生、家长等。

在管理方式上,机制赋能需从自上而下走向上下协同。传统学校管理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由学校领导层负责制度的制定,教职工、学生、家长负责实施。机制赋能强调的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由广大教职工民主参与协商与决策,强化认同并积极主动作为。

在运行动力上,机制赋能需从个体决策走向集体共识。机制赋能强调以多元主体的利益调和为基础,往往通过协商机制达成共识,或建立兼顾所有利益相关方诉求的机制,多元主体通过参与协商创造或确立价值共识,让全校师生广泛参与、认可,并不断改变自己与之适应,在达成与实现学校目标时,也体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