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组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制订贯穿大、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监测计划,每学年面向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评估。网友担忧:每学年一次评估是否会成为学校、学生乃至家长的额外负担,同时,评估能否科学、有效地起到预警的作用?
心理健康评估益处多
□郑建钢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种种原因,可能会产生焦虑、叛逆、抑郁、自卑、沮丧、冲动、强迫、社交障碍等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如未能得到必要帮助和恰当的干预,心理健康问题很有可能酿成不良后果。每学年一次定期、规范地为青少年做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益处多多。
其一,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评估,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断提高自我认知,扬长避短,有利于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并且逐步强大自己的内心,通过自我调节化解内心的烦恼和忧愁,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其二,为护航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专业评估人员可根据不同的评估结果,提出专业、客观的评估意见和相应的建议,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自信乐观的、自强自律的心理品质。
其三,有利于尽早采取预防措施,把心理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对待不同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避免其继续发展,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其四,定期评估,可以为每一个青少年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学生心理健康大中小学一体化管理非常重要,基于评估信息,可以为相关学生在将来获得更个性化、精准化的心理健康支持和辅导提供依据。
当然,要答好学生心理健康评估这道题,需要家长的高度配合。家长要像关注孩子的身体疾病一样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能,消除谈心理问题色变、以心理问题为耻等错误认知。
要确保评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陆玄同
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成长中的烦恼”,每学年至少一次的心理健康评估,不失为一种有效解决途径。但能否保证评估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科学性,是该项举措能否取得实效的首要问题。
心理健康评估,毋庸置疑需要通过较为客观科学的评估指标来进行分析,但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复杂、表现不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长期性、反复性。因此,如何防止这项测评沦为形式主义,尤为关键。从现实来看,一些学校只关注发表、收表、完成建档了事;学生将测评表带回家,家长会进行过多干预,呈现出来的结果并不能反映真实信息;有些学生害怕测出心理健康问题被嘲笑和歧视,就胡乱进行填写……这都会使得测评筛查结果与真实情况出现很大偏差,可能会加大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误解及沟通难度,增加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工作的难度。
显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绝非“填一张量表管一年”。不仅测评量表的选择、测评时间的安排等方面要做到科学、合理、合规,对心理测评量表的解读也需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只有心理测评的数据真实、科学,后续的心理分析和干预才有意义。毕竟,评估后还需走访家长、了解家庭环境,要对相关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必要的心理疏导,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家长,及时进行转介、治疗,等等。
没有健康的心理,学生就缺少向阳生长的心灵养分,更不会有健康美好的未来,因此,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估懈怠不得。早在今年4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就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从政府到学校,如何真正把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估等工作做扎实、做出实效,既是压力和考验,也是责任和使命。
考量的是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李 平
学校是预防和干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场所。而加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是其关键之所系。
首先,专业的事要让专业的人来做。此前,各地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推进效果不佳,存在测评工具不适配、结果解释力有限等问题,对于测评带来的副作用也存在争议。心理健康评估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由非专业人员不当使用心理测评工具,不仅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对受测学生的误读误判、歪曲歧视,从而造成学生及家长对这项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因此,学校不仅要配齐配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好评估前的知识普及、宣传,对负责该项工作的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及学生进行专业培训,确保评估工具的信度、效度都经得起检验。
其次,评估本身不是目的,评估只是达成目的过程中的手段。进行心理评估,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要知会本人及家长,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学校要严格遵守伦理原则,严格管理测验结果,注重隐私保护,做到测验结果仅供事前规定的有限范围内使用。
再次,要为青少年搭建起一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建立起密切的合作机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角色,互相支持和配合。心理健康评估不是走过场,在心理测评的施测和反馈过程中,如有学生出现严重心理危机,家长应配合学校共同商定干预方案,教育、卫健、公安等部门及时协助家长送医诊治。还应建立部门协同优化协作机制,教育部门要积极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及干预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绝非一夕之功,需要上下联动,多方发力,久久为功,唯其如此,方能做好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深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