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杰斌
连续10年,“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具体表述从“倡导”到“大力推动”再到“深入推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
阅读活动本质上是人类就自身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结果编码、记叙表达的意义再生成活动,是为达到“以知”目的的人(读者)对“可以知”的物(读物)的认识和把握。
阅读是更新知识、传承文明、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全民阅读关乎国家文化繁荣发展、综合国力提高、社会文明进步,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阅读可以增广见闻,教化人心;可以洞察人类的行为模式,学习他人的生活经验,学会体谅与包容;可以从中学习技能、提高素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还可以减轻压力、放松心情,使人感到愉悦与健康……阅读兼具学习与休闲的功能,可以发展成优良的终身兴趣。
人人学会阅读、热爱阅读、自觉阅读,能够提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让阅读融入生活日常,作为个体一种自觉行为和生活习惯,将有效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进而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目标。
一、阅读生活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优秀文化传统
半耕半读、耕读传家是中国传统家庭普遍的生活方式,耕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先贤推崇的生活态度。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读书学习的日常化、生活化。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儒宗董遇,不善言辞但好学爱读,推崇读书“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劝导人们利用农闲时光读书。
宋代大文豪苏轼从小即树立“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信念,崇尚“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价值追求,一生享受读书、作文之乐。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确立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认为常人能够通过读书学习“致良知”。
二、阅读生活化是习近平总书记阅读观的重要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读书,他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倡导全社会要加强读书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推进阅读生活化是很多文明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措施。二战以后,新加坡、日本、以色列等国之所以能迅速跻身发达国家之列,一个重要原因是高度重视教育和全民阅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这些国家的国民阅读率也同步提高。新加坡在20世纪70—90年代的经济腾飞时期,国民追逐的成功标准是以财富为主要内容的“5C”价值观:现金(Cash)、信用卡(Credit card)、汽车(Car)、私人公寓(Condominium)和乡村俱乐部会员证(Country club membership)。
新加坡人因此被认为是物质主义的“经济动物”,缺乏理想信念和公德意识。于是,新加坡政府决心通过阅读来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提倡精神上的5C标准:品格(Character)、文化(Culture)、礼貌(Courtesy)、社区(Community)与献身精神(Commitment)。1994年,新加坡出版《图书馆2000年》报告,强调文化才是生活的本质,致力于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
新加坡国家图书管理局制定终身阅读推广策略,组织推动全民阅读活动。2016年,新加坡设立全国阅读日,促进阅读融入国民生活。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激发公众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必将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作者为中国计量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