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全民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

逃离评课漩涡

书 名:《评课到底评什么:王小庆评析名师课堂》
作 者:王小庆
出版者:长江文艺出版社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七贤小学 陈欣欣

上大学的时候,我听教师讲怎样评课,并把要点记在笔记本上,以为只要把知识点背熟就能学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发现事情全然不像我想的那样。评课的时候,我常常没有主题和方向,就像一个采蘑菇的小姑娘,在丛林中这里摘一朵,那里摘一朵。因此,我常常只敢在别人发言后补充,以掩饰自己的不专业。

翻开王小庆《评课到底评什么:王小庆评析名师课堂》一书,起初是希望学习借鉴,找一个“如何评课”的答案。

读完第一章节的心情是失望的,我没有得到任何方法的指引,仿佛读了一篇怎么说都对的万金油文章。

但读完几则评课案例后,才发现作者说自己的话完全是过度谦虚,他可不像是一个凑热闹的人。从王小庆的评课案例中,我看到了他独具特色的视角,看到了他身上的学识积累和文化视野,看到了自己和专业之间的那条鸿沟,也看到了语文教师身上的五彩光环和语文课堂的无限可能。

人是一个矛盾的多面体,而且是害怕被评价的,都希望听到对自己的赞许而不是否定。比如我读了不少评课案例,脑子仿佛会自动筛选出那些对自己有利的观点,让自己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

就拿导入环节来说,时长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内,但因为我的语言不够简洁,而且总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常常会让导入环节变得拖沓,影响整节课的节奏。

王小庆的这本书对于课堂环节的时间处理也有讨论,他和我一样支持对学生发言的重视,但深知这不现实,最终认定这是个两难问题。

因在意别人的批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受负面评价的困扰,陷入对评价的恐惧之中。那时常常在想,我是不是永远也没有办法上一堂令人满意的课,又或者对我的评价并不公允,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名师身上,会不会反而得到一片“独辟蹊径”的赞誉,于是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遐想。

今天我们在评课时总是条分缕析,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课堂的本质。其实,不管课堂环节如何紧凑、教师基本功如何扎实,如果一堂课中学生收获甚微,这堂课也是失败的。

想到这一层面,不妨让思路转个向,把一堂课学生收获的多少,即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放在第一位,于是豁然开朗。

这样一来,我不再受他人评价左右,将目标达成度与各环节的紧密度作为评价依据,能够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

教师就是一个摆渡人,把学生安全地送到对岸,这才是自己的主要职责。至于划船的动作是否漂亮、船只的装潢是否华丽,考虑过多都只能分散精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