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

2023岁末絮语


□池沙洲

从数字上看,即将过去的2023年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但今年仍与往年一样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首先,作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领域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然而,世界局势依然动荡不安,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许多人觉得这是令人伤感的一年,有很多重要人物离我们而去,如著名钛合金专家曹春晓,光学泰斗潘君骅,著名土壤学家赵其国,中国人工智能科学家、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等。功臣名宿的相继辞世无疑是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损失。

今年也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一年,我碰巧居住和从小生活的城市杭州,由于成功举办了亚运会,在“人间天堂”的传统盛名之上,又加冕了一顶“亚运之城”的新桂冠。

电影界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状况:曾经辉煌的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复仇者联盟4》至今仍居史上票房第一位)在全球票房爆冷,多部电影票房不足2亿美元。“惊奇队长”不再“惊奇”,“量子狂潮”不显“狂暴”。也许是因为被中国电影的雄起抢了风头,也许是因为现实本身比电影更刺激,更夺人心魄,让人不再有进入影院满足奇观感受的念头。

而在我所工作的教育新闻领域,与教育相关的事件和话题数量丝毫不减往年,它们牢固地占据着大众的手机内存,霸气地设置着茶余饭后的议程。

比如对“课间圈养”现象的关注直指多年的教育内卷痼疾,“师范热”的降温折射出对人口滑坡的担忧,而张雪峰关于新闻学志愿和文科地位属性的两次断言更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但我坚持认为,2023年教育领域最大的特征是人们开始了对人工智能的思考。

事情要从OpenAI于2022年年底推出自然语言大模型ChatGPT(GPT-3.5)讲起,它的六边形商用标识有点像古代亚美尼亚表示永恒与无限的符号,又有点像两股或是三股纠结在一起的绳结,已经烙在了每一颗关心人工智能发展的头脑上。“绳结”嵌入并与脑回路缠绕在一起,使得这些大脑被迫纠结在这样一些问题上:

一、人工智能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二、人工智能将会替代教师的部分职能甚至某些岗位吗?

今年3月,OpenAI又推出了GPT-4,它能够解决复杂的数学和科学问题。有好事者用它亲测从高中到大学文理科的国内外各种试卷,认为它在某些领域如量子力学的水平已接近本科毕业生。

中国企业也不甘落后,于今年相继推出了商汤日日新(SenseNova)、讯飞星火(IFlytek Spark)、百度文心一言(ERNIE Bot)等大模型。据报道,我国10月发布的大模型就有200多个,目前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已发布近80个。

对于从事文字工作的我来说,人工智能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互联网生存模式。比如以前我们遇事不决就问“度娘”,用关键词搜出一堆相关的网页,然后一个一个点进去,看里面是否有靠谱的内容可资利用。

但现在就不需要如此麻烦,只要在手机或电脑终端打开一个大模型,把它当成一名师友直接对话,提出疑问或请它提供解决方案,甚至把它当成你的一名“书役”,什么介绍、总结、简报、申请、演讲稿、感谢信之类的文牍材料,只要“主人”提出要求——多少字数、分哪几个方面等,它都可以一键生成,而且不收一分钱。

至于让中小学生头痛欲裂的作文:记叙文、议论文、童话、童诗、剧本、书信……甚至是带有格律的诗词歌赋,它都一样信手拈来。

是不是感觉有些什么地方不太对劲了?本来就已经内卷的社会,将会加入大批AI选手,在竞争中对人类进行碾压。

全国各级各类学生作文大赛和诗歌大赛不可胜计,其中有不少是成功举办多年的老字号,如果不及时更改传统规则,网络投递的作品中将会混入大量AI生成的作品。

今年早些时候,国外多所大学如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法国的巴黎政治学院等明令禁止学生将ChatGPT应用于论文写作和考试,如有违反,一经查出,视同作弊,即被开除。

AI就这样被“集体封禁”。每当一项新技术降临时,人们与其说表现出的是惊喜,毋宁说有一层隐隐的恐惧。

除了自然语言大模型,绘画类的AI生成工具开发得更早。Stable Diffusion和Midjourney等2022年就已面世,均在今年上半年作了升级。尤其是Midjourney V5上线后,一名网友贴出了用它生成的“屋顶情侣”组图,还原了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环境和人物,被赞“逼真到颤抖”。

接着,国内的AI绘画工具也纷纷出笼,如百度文心一格、阿里通义万相等,它们可以生成丰富的摄影效果,模仿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让人类摄影师、插画师、发型师、服装设计师和模特一夜之间有了饭碗危机。

那么,在教育领域,假如中小学生使用生成式AI工具会怎样?我相信,教师们焦心多年的作业迟交、漏交、不交情况一定会大为改观,语文教师的嘴角一定会为学生作文的“突飞猛进”漾起微笑,学生的文章甚至可以写得比教师更有逻辑更加通顺,语言也更流畅。

虽然经过闭卷的测验后,会暴露学生的真实水平,但是过不了多久,教师们会发现学生背后“小助手”的身影。

谁也不会拒绝免费又高效的“小助手”,教师们撰写教案、课程设计、课题报告等文本,批改学生作业(客观题)将更加得心应手。

学与教的生态已经悄然改变。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中小学一线教师仍会产出大量的学科论文,我在此斗胆预测,其中的一些研究选题将会包含“人工智能”“ChatGPT”等关键词。

据报道,今年5月,纽约市教育局收回成命,解禁1月发布的“AI禁令”,此举获得了多方赞誉。纽约市公立学校校长戴维·班克斯认为:“下意识的恐惧和风险忽视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学生和教师的潜力,以及我们的学生正在参与和将来将在一个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世界工作。”

从惊喜到恐惧,从接受到拥抱,在新技术面前,人类也会惊叹于自己短时间内适应现实的能力。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生产力的大解放,终将解放的是人类自身。生成式人工智能淘汰了平庸的脑力劳动,倒逼人类向高精尖的技术顶峰攀登,创作更具个性化、风格化的艺术作品,在教学中也将摒弃烦琐机械的知识传授,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思辨力、判断力;同时,我们会更加尊重体力劳动者,更加关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重视健康,热爱生活,思考未来。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