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学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2月8日 星期

如家


□严丽萍

校如家,人心安。

有人问起我们学校“美家”文化的缘起,我说:“因为我是个恋家的人。”

1987年的夏天,18岁的我刚刚参加工作,一群年轻教师吃在学校,住在学校,以校为家。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师长朋友都是我的家人,温暖着初为人师的我。那个家在衢州市忠烈庙前钟楼底,叫衢州师范附属小学。

2002年,我们“搬家”了,一座天桥飞架南北,讲舍街26号成了我们的新家。教师队伍素质和学校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个家,叫衢州市实验学校。

因为衢州西区建设的需要,2013年9月,衢州市实验学校派出26人的“小分队”抵达南海路188号,开疆拓土。从8个班将近400个学生开始,建设起一个新的家——衢州市实验学校新湖校区。

万事开头难。头几年,这个家缺乏必要的设备设施,有的只是26颗火热的创业之心。

没有图书馆,我们把教室变成阅读室,带着学生徜徉在绘本的世界里;没有操场,我们绕着校舍画跑道,学生晨跑、晚跑口号喊得震天响;没有报告厅,我们就把活动安排在室外,一组拉杆音响就是全部硬件……

初中学生大多住校。为让学生不孤单,分管初中的副校长吃住都在学校,像家长一样陪伴学生,一陪就是好几年。

那时候的西区还在建设中,周边连个小饭店都没有,空空荡荡,冷冷清清,教师们白天忙着工作也还好,一空下来就特别想家。

怎么办?建家!

家,该是什么样的?教师书吧、教师厨房、教师健身房等按照教师的喜好渐渐成形。大家一起散步、健身、下厨,在书吧温柔的灯光下探讨教育教学。

西区快速发展,人口逐渐密集,学生越来越多,校园也建设得越来越完备,小溪潺潺流动,树木枝繁叶茂。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食堂门口的朴树手牵着手,才惊觉“新湖”原来已经是一个美丽的家。

到2018年,新湖校区达到61个班的规模。这个家实在有些挤得腾挪不开。于是,初中部整体搬迁到锦溪校区,小学分流两个年级到悦溪校区,“新湖”轻装上阵,再次出发。

那一年,在“美家”的基础上提出“玩·美”理念,我们将这个家打造成属于学生的乐园。

看着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阳光、操场上嬉戏的学生、在走廊上探讨问题的年轻教师,我的内心有无限的满足与幸福:这个家,多好。

转型后,这个家的家风、家产、家人也跟着在改变,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玩·美”项目化学习。由科学教师牵头,各年级选择不同的项目开展研究与实践。

学生“玩”出了不少名堂。会唱歌的风车、快乐的不倒翁、各式各样的小桥……校园里到处都是展品,热闹极了。

校园里还有农场,每个班都分到一块地。春种秋收,春华秋实,学生们在这片土地上收获蔬菜瓜果,感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

教师也收获了对教育的理解:沉下心来,像农人侍弄庄稼那样对待学生。

1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像经营自己的家一样经营着学校。

(作者为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新湖校区党总支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