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学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12月8日 星期

山水课堂


□德清县新安镇勾里中心学校 沈 盛

这个学期,我以指导教师的身份,参加了好几次德清县教育研训中心组织的新教师培训。这些培训“沉浸”而“卷入”,密集而紧张,从自主报名上课,到现场改课,再到抽签上课,对新教师而言,可以说非常磨人。

这让我想起自己在教学生涯中点点滴滴的成长。作为一名草根教师,没有什么高级理论,有的只是在一线教学的体会。我对于课的认识,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2005年参加工作,作为一名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我的教学方法更多地来自上小学时的老师。

我的第1节校级公开课,是上浙教版四年级上册《正字统计法》。我翻阅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那时的课流行设置情境导入环节,我便设计了一个观察的情境,让学生统计一分钟内经过路口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数量。

在那个多媒体设备还没有十分普及、教室里还时常用到小黑板的年代,我用大学里学到的一些PPT技能,通过动画呈现了一个路口车水马龙的画面,学生们边观察边统计,感到新奇与好玩,课堂气氛很轻松。

课后,评课教师对这堂课也给予了较多的肯定,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运用。

我的第1节校级公开课就这样“蒙混过关”。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时间到了2013年,县教研员吴逸芳来学校调研,校领导让我上一节课。

我选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的认识》。那年已是我工作的第8年,我经常参加县里的各种比赛,获得了县教坛新秀的荣誉,上课是比较自信与轻松的。

记得我的课堂教学是这样呈现的:先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再将圆和这些平面图形加以比较和区别,导入课题;然后,根据教材的内容学习半径、直径和圆心,通过即时练习巩固半径与直径的概念;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欣赏圆的美。

粗看这样的教学设计,完全符合教材的安排。上完后,我为自己整堂课的流畅大舒一口气。但在课后点评时,教研员问了我3个问题,让我无言以对。一是“为什么要学圆”,二是“为什么要学半径与直径”,三是“圆真的美吗”。

我的回答很浅显:“这节课就是要学习圆的知识,而半径与直径都是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当然是要学的。”

教研员讲道:“在数学课上,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这个问题比‘学什么’更重要。”

为什么要学圆?这个问题后来我思考了很久。

车轮是圆形的,这是看得见的常识,可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它的背后有看不见的道理。一节有深度的数学课,一定是有思维的数学课,可以引着学生从看得见的现象中感悟到看不见的本质。

后来我再上这节课时,就会问学生:“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

一开始学生会觉得好笑,到后来慢慢点头微笑,有所感悟。

教研员点醒了我,让我领悟了一个道理:一节课最重要的是教什么。它决定一节课的价值与方向,倘若这个方向偏了,那么不管你怎么教都是南辕北辙。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时间到了2022年,又有一节课让我有了全新的感受。这是一堂培训时听到的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师出示了整数、小数、分数3组算式,带领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师先问:“计算上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很容易说出,比如数不同、计算方法不同等。

教师再问:“那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学生静静思考:整数加减法是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其背后的原理是一致的,也就是相同计数单位对齐,个位数相加减。

3堂不同的课出现在我教学生涯3个不同的时间节点,也体现了国家课程教学理念的更新。

第1节课是在2005年,教学理念的支撑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即2001年版课标,那时重视“双基”教育,重点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第2节课是在2013年,当时使用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双基”到“四基”,在“双基”的基础上,加入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看得见的知识,更要感悟到看不见的知识。

第3节课是在2022年,依照的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一版课标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关联与对比,让学生体会原理上的一致性。

课程标准就是灯塔,将来还会有新的版本不断迭代。课程标准会变,教学的理念会变,课堂的呈现方式会变,但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提升专业水平,更好地服务学生,带学生领略课堂中更美好的山水。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