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11月17日 星期

小河流淌着的梦是星辰大海
——河上小学堂乡村教育综合改革见闻录

□本报记者 池沙洲

“和你走过理想的大河,从容的,沸腾着……”一首《和光同尘》(电视剧《大江大河》主题歌)由天籁般的童声合唱演绎,揭开了一场教育研究成果论证会的序幕。

谁能想到,3年前,这些学生大多曾自卑、封闭、孤独;而且他们也患上了很多都市孩子的“病症”——丢失了运动和劳动的机能,阻断了与泥土接触的机会。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3年后的今天,同样是这一群学生,能大方而自信地站在陌生的客人面前,用多个声部合唱、展示非遗手工作品、自主开会讨论事务、用SketchUp搭建3D模型……

这里是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中心小学,一所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乡村学校。近日,学校请来多位专家进行“乡土大课堂”省级课题论证,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萧山教育十大片区中的南片位于会稽山北麓,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教育态势在全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2020年,浙江省特级教师郑巍巍来到被她称为“河上小学堂”的河上镇中心小学担任校长,率先在南片实施了乡村教育综合改革。

学生俞梦瑶的妈妈回忆:“很远,我就看到有一位老师站在校门口,向每一个进校的学生说‘早上好’。我问孩子,‘这是新来的老师吗?’孩子不知道。我在心里想,太好了,我们正需要这样的教师。”

那是9月1日开学第一天,郑巍巍给学生和家长留下的印象是:端庄、亲和、敬业。

然而,上任不久,她就遇到了难题。当然,如果不想改革就不会有难题,虽然难题的出现在她的预期之内,但是难度超出了她的预期。

一所学校最难改的是人心。“镇上30多岁、40多岁的人回到家就是刷视频,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就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俞梦瑶妈妈说的是家长,可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

阅读学习、教学研讨、总结反思、课程设计、活动设计、家校合作、个人规划……优质学校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常规做法,农村教师闻所未闻,当然也就不能理解——“把课上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已经够累了。”很多教师在私底下抱怨:“上级‘空降’了一位校长,却带给咱们这么多任务和要求,而且做的几乎可以肯定是无用功。”

郑巍巍认为,要改变一所学校一定要从文化入手。而学校文化分为三个层级:首先是表层文化,包括校园环境以及各种活动,这是能被人看到的,同时也很容易被人复制;其次是中层文化,包括学校的制度、团队、课程,需要管理者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最后是深层文化,也就是办学理念,看不见却影响深远。

郑巍巍说,她将《第二曲线创新》作为床头书,思考着教育理念的自我迭代。2007年,她在宁波市北仑区淮河小学开展“儿童可能性”教育,那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外来务工者子女;今天,在河上小学堂她要为隔代教育下的乡村孩子造梦。她要为他们“打开一片天空”。

在淮河小学,她为学生打造了一座“阳光城”;而在河上小学堂,她把学生的综合实践课堂命名为“天空之城”。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毕诚指出,“上世纪就有很多教育家如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他们在做乡村教育时有一个共同的观念:中国的文化之本在乡村”。因此,他很赞赏像郑巍巍这样教育家型的校长扎根乡村。

然而,郑巍巍觉得“此乡村非彼乡村”,在当今乡村振兴和教育共富的背景下,乡村学校有责任培养具备大国公民意识的学生。

“在新时代,乡村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郑巍巍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不仅要能“向下扎根”,还要“向上生长”;不仅要能“走出去”,还要愿意“留下来”;不仅眼里要有小学堂、家乡的小河,还要有大胸怀、大格局。正像《和光同尘》歌中所唱的那样:“宽广的大河,来自八方汇聚的小溪;奔腾向前的大江,来自高山的哺育……”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才能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集聚更大的力量。

“今天的学生应该以怎样的形态来学习?”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综合部主任方凌雁给出了确定的答案,“不是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学生的问题转化成课题,在项目研究中串联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应对他们成人之后世界的不确定性。”

郑巍巍作为综合实践学科的浙江省特级教师,所擅长的正是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多元能力。自然而然地,她将眼光锁定在了河上镇的10多项市、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

学校的围墙打破了,课堂的范围扩大了。镇上的徐同泰酱油铺、萧山科举文化馆、萧山抗战纪念馆等,成为学生常去的游学打卡地。

“小学堂,大课堂”,不仅“出得去”,还要“进得来”。河上板龙、甑山庙会、联发马灯、紫霞河灯、东山背马纸罗伞、西山红石篆刻、河上桔红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进入了学生的拓展性活动课程,就是以白描或油画墙绘的形式展现在校园里。

小学堂不仅是校内和校外的联结点,也成了过去与未来的联结点。

郑巍巍在一扇白色的门前驻足,让来访者观看门上线描的“宇航员”。她告诉记者,很多学生把这幅肖像叫作“未来的人类”。推门而入,这个房间的天花板、地板和四壁都笼罩在动态投影图像之中。书法、花卉、名画……各种图案在墙上、桌上、人的身上流动,而且通过数字交互技术,访客可以用手势使图案产生变化。

副校长戴红介绍,这个小小的沉浸式空间竟然包含了20多种课程。

一名女生向记者演示了怎样用平板控制“小飞”机器人,假如预制的指令不够用,她还能直接上电脑,用Scratch编程语言添加指令。她说,学校目前一共拥有30台“小飞”。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已有不少学校引入了这样的人工智能课程,但别忘了一个前提——这是一所小学,而且位于乡村。数字化教育对于乡村学校的意义就在于:它可能是得以连通世界、连通未来的唯一路径。

“你看那盛放的花儿,来自期盼的种子;你看那丰硕果实,来自耕耘的浪漫。”3年来,河上小学堂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校史陈列室里“第一名”的奖状奖杯越来越多。更神奇的是,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因“玩”而下降,反而突飞猛进。一场场“硬仗”打得人不得不服,还破天荒地出现了生源回流现象。

但就凭着这些乡村教师,河上小学堂目前已申报了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而且流动出去的教师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将河上的理念和方法辐射到全区其他学校。

因此,在这次论证会上,很多专家都认同:河上小学堂进行的是一次中国乡村教育的有益探索,为同类学校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经验,展现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